醉石(1885—1948),名下凡,字醉石,号石道人、醉翁,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海上画派重要书画家、金石学家,他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少时即耽于书画,弱冠后师从晚清名宿吴昌硕、俞樾,深得金石书画之精髓,醉石一生淡泊名利,以笔墨为伴,在动荡的民国时期坚守文人风骨,其书画作品融金石气、书卷气、生活气于一体,形成了“雄强中见雅逸,古朴藏灵动”的独特艺术风貌,为后世所推崇。
醉石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对金石书画的融通与创新,他早年精研秦汉碑版,尤爱《石门颂》《张迁碑》等汉碑,将碑学的方笔、涩笔融入行草书,线条刚劲如屈铁,又含草书的流畅飘逸,自成一格,其书法作品“以篆隶为根,行草为用”,结体奇正相生,章法疏密有致,既有“屋漏痕”的苍茫古意,又不失“锥画沙”的劲健质感,绘画方面,醉石擅山水、花鸟,尤以山水成就最高,他宗法元四家,兼取石涛“搜尽奇打草稿”的精神,笔墨上主张“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画山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笔,皴法以披麻、解索为主,间以斧劈皴的刚劲,营造出“石涛笔墨,黄宾虹意境”的浑厚气象;画花鸟则取法吴昌硕的“大写意”,用色浓艳而不俗,墨色华滋而不腻,于老辣中见天真,如《牡丹图》用胭脂调朱砂,以焦墨勾筋,富贵中透着文人清气,为艺之余,醉石精于金石考据,收藏秦汉印三百余方,辑有《醉石印存》,其篆刻作品“印从书出,书印互证”,风格雄健朴茂,与书画相得益彰。
以下为醉石艺术风格与成就的简要梳理:
类别 | 艺术特点 | 代表作品 | 艺术理念 |
---|---|---|---|
书法 | 篆隶为根,行草为用;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线条如屈铁,章法疏密有致。 | 《篆书四条屏》《行草赤壁赋》 | “书者,心画也,当以金石气为骨,以书卷气为韵。” |
绘画 | 山水苍浑沉厚,花鸟灵动鲜活;以书入画,墨色华滋;意境清幽,生活气息浓郁。 | 《溪山访友图》《牡丹图》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墨当随时代,更当随性情。” |
金石篆刻 | 印从书出,布局奇正;刀法苍劲,线条朴茂;融秦汉印与明清流派印之长。 | 《醉石之印》《金石长寿》 | “印之所贵,不在传形,而在传神;不在刻意,而在自然。” |
醉石的生平经历,亦是其艺术人格的写照,他早年科举不第,遂绝意仕途,鬻画沪上,与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过从甚密,常于“题襟馆”“豫园”雅集,切磋技艺,民国初年,他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主讲《金石学》《书画用笔法》,培养了王个簃、来楚生等一批书画名家,抗战爆发后,醉石避居杭州西湖,于孤山南麓筑“醉石庐”,以卖画、刻印为生,生活清贫却笔耕不辍,他曾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宁可无长物,不可无真趣”以明志,其文人风骨可见一斑,1948年,醉石病逝于杭州,临终前手书“笔墨千秋”四字,遗命将其所藏金石书画捐赠国家,现部分藏于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醉石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笔墨技巧的高超,更在于其对传统文人画精神的坚守与发扬,他将金石学的严谨与文人画的写意相结合,打破了“书画印分家”的壁垒,形成了“诗书画印一体”的完整艺术体系,其作品既有秦汉的雄浑古意,又有明清的灵动雅逸,更有民国时期的人文关怀,可谓“笔墨当随时代,时代亦铸笔墨”,在艺术商品化的民国沪上,醉石始终保持着文人的独立品格,其“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的艺术主张,对当下书画界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问答FAQs
Q1:醉石的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海派画家(如吴昌硕、任伯年)有何不同?
A1:醉石与吴昌硕、任伯年同属海上画派,但风格各有侧重,吴昌硕以“大写意花鸟”著称,笔墨雄强,色彩浓艳,开创“吴派画风”;任伯年擅长人物、花鸟,造型准确,用笔活泼,兼具写实与写意,醉石则更强调“金石书画”的融通,其书法以碑学为根,绘画以山水见长,风格上更偏向“文人画”的雅逸与“金石学”的苍茫,少了吴昌硕的霸悍与任伯年的灵动,多了几分“古拙”与“沉厚”,醉石精于金石考据,其作品中的“金石气”比吴、任二人更为突出,这与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密不可分。
Q2:醉石的传世作品主要收藏在哪些机构?普通爱好者如何欣赏他的艺术?
A2:醉石的传世作品主要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藏有《溪山访友图》《篆书四条屏》等)、浙江省博物馆(藏有《醉石印存》《牡丹图》等)、西泠印社(藏有金石手札、刻印原石)及绍兴市文物管理局(藏有早年书画稿),普通爱好者可通过以下方式欣赏其艺术:一是关注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如上海博物馆“海上画派精品展”常有其作品展出;二是阅读《醉石书画集》《醉石研究》等文献,了解其艺术生平与创作理念;三是临摹其作品,从书法的线条、绘画的笔墨入手,体会“以书入画”的妙处,醉石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文人画的内涵,又有金石学的趣味,初学者可从其花鸟画入手,再逐步研习山水与书法,更能得其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