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玉升,196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浸润于笔墨丹青之间,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常临摹《兰亭序》《九成宫》,玉升六岁起便握笔描红,日日不辍,少年时拜入绍兴书画名家门下,系统学习书法与国画,先习楷书,后攻行草,兼及山水花鸟,1983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师从沙孟海、陆维中先生,深入研习碑帖与书法理论,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古人笔墨,而是遍游名山大川,从黄山云海到漓江烟雨,从泰山松石到江南水乡,在自然中汲取灵感,逐渐形成了“笔墨当随时代,意境源于传统”的艺术观。
玉升的艺术风格,以“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书法上,他精通行草,兼取王羲之的飘逸、米芾的率性,又融入汉隶的厚重与魏碑的方劲,其笔法灵动而不失法度,线条如行云流水,结体疏密有致,既有晋人的风骨,又具当代的节奏感,他常说:“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心性的流露,每一笔都需有呼吸、有情感。”绘画方面,他擅长山水,兼及花鸟,善用“积墨法”与“破墨法”,墨色层次丰富,浓淡干湿间尽显自然生机,其山水画既有北宋山水的雄浑,又有南宋山水的空灵,常以江南水乡为题材,将烟雨朦胧的意境与细腻的笔触结合,营造出“可游可居”的艺术空间,他强调“以书入画,以画养书”,书法的线条感融入绘画,使山石的轮廓更具骨力;绘画的意境反哺书法,让笔墨间更具画面感。
在艺术历程中,玉升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为“传统深耕期”,他以临摹古人为主,遍临《兰亭序》《祭侄文稿》《蜀素帖》等经典,楷书以欧阳询为基,行草以米芾为范,力求笔笔有来历,字字有渊源,90年代至2010年,为“师造化期”,他放下笔,背起画箱,走遍大江南北,写生积累素材,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逐渐摆脱古人程式,开始融入个人对自然的感悟,如《漓江烟雨图》以破墨法表现漓江的烟雨朦胧,《泰山松云图》则用积墨法凸显泰山的雄浑壮阔,2010年至今,为“融创新期”,他提出“新文人画”理念,在传统笔墨中融入当代审美,创作《绍兴水乡系列》《四季山水》等作品,将江南水乡的灵秀与现代构图结合,既有古意,又具时代气息。
玉升的代表作品丰富,以下为部分重要作品概览:
作品名称 | 类型 | 艺术特点 | 创作年代 |
---|---|---|---|
《兰亭雅集图》 | 山水设色 | 取法王羲之兰亭雅集场景,笔墨清雅,构图疏密有致,人物与山水融为一体,意境悠远 | 2018年 |
《行草千字文》 | 书法 | 融合米芾笔法与个人节奏,流畅自然,墨色变化丰富,体现“书为心画”的理念 | 2020年 |
《荷塘清趣》 | 花鸟水墨 | 荷叶用破墨法,荷花用没骨法,清新脱俗,题自作诗“出淤泥而不染”,诗书画印结合 | 2015年 |
《绍兴记忆》 | 系列山水 | 描绘绍兴水乡,乌篷船、石桥、白墙黛瓦融入传统笔法,现代构图展现江南烟雨 | 2021年 |
作为当代书画家,玉升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上,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他曾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画展,如2019年北京“笔墨春秋——玉升书画展”、2022年杭州“江南墨韵——玉升艺术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他出版《玉升书画集》《书法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艺术理念系统梳理,为后学者提供参考,他还热心书画教育,在绍兴创办书画工作室,培养年轻一代,组织“绍兴书画雅集”,搭建交流平台,让更多人感受书画艺术的魅力。
玉升的艺术,始终扎根于传统,又勇于创新,他用自己的笔墨,诠释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追求,让古老的书画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他所言:“书画之道,在于传承更在于创造,唯有将传统内化于心,将时代外化于形,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相关问答FAQs
玉升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玉升的艺术风格形成源于“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三位一体,早年系统临摹碑帖,打下传统根基,深得王羲之、米芾等古人笔法精髓;中年游历名山大川,写生感悟自然,将山川灵气融入笔墨,摆脱古人程式;晚年结合时代审美,探索“新文人画”,强调书画同源与诗书画印结合,最终形成“笔墨灵动、意境悠远”的个人风格,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气息。
玉升对当代书画教育有哪些贡献?
答:玉升通过教学、著述和活动推广,为当代书画教育做出重要贡献,教学上,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注重传统与创新,强调“以书入画,以画养书”;著述上,出版《书法理论与实践》等著作,系统梳理书画技法与美学理念;活动上,创办书画工作室、组织“绍兴书画雅集”,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地方书画传承,为当代书画教育提供了“传统为基、时代为用”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