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为巴蜀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文风鼎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在这片孕育了张大千、石鲁等艺术大师的土地上,还活跃着一位以巴蜀山水为魂、融传统与创新的画家——陆元庆,他生于成都,长于锦江之畔,其艺术生涯如同蜀地的山水般,既有雄奇险峻的骨力,亦含温润秀逸的灵气,成为当代四川画坛中坚守传统又勇于探索的重要代表。
陆元庆的艺术启蒙始于童年,成都街头的茶馆、青城山的道观、峨眉山的云雾,构成了他记忆中最鲜活的画面,幼时随祖父习字,临摹《兰亭序》《九成宫》,打下坚实的书法功底;稍长后师从四川画坛名家赵完璧,系统学习山水画技法,赵完璧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带他深入蜀地写生,从剑门关的雄奇到九寨沟的斑斓,从乐山大佛的庄严 to 青城山的幽静,陆元庆在自然中体悟“蜀山精神”——既有“峨眉天下秀”的清雅,亦有“夔门天下雄”的苍劲,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刻感知,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根基。
在艺术风格上,陆元庆以“传统为基,创新为魂”,形成了独具辨识度的“陆家山水”,他深研宋元山水,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逸、石涛的奔放,皆融入其笔端,但又不受前人藩篱束缚,转而以蜀地地貌为蓝本,创造出“雄秀兼备”的审美范式,其用墨讲究“浓淡干湿,层次分明”,常以浓墨勾勒山石轮廓,显其刚劲;淡墨晕染云雾,显其空灵;间以破墨、积墨法,表现蜀山植被的繁茂与光影的斑驳,构图上,多采用“高远与平远结合”的布局,或以仰视视角描绘剑门关的壁立千仞,或以平视视角展现川西平原的沃野千里,既得山水之“势”,又含田园之“趣”。
陆元庆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下为其部分重要作品及艺术特色概览:
作品名称 | 创作背景 | 艺术特色 |
---|---|---|
《峨眉金顶》 | 1985年登峨眉山写生后创作 | 以青绿设骨法为主,金顶佛光以朱砂、石青晕染,云海留白处似有流动感,融合宗教神圣与自然壮美。 |
《青城烟雨》 | 1990年代为青城山道观创作 | 水墨氤氲,以淡墨破笔表现烟雨朦胧,亭台楼阁藏于密林,线条柔中带刚,体现“青城天下幽”的意境。 |
《剑门雄关》 | 2000年重游剑门关时完成 | 皴法以斧劈皴为主,山石方硬如铁,关楼以界画法精绘,色彩沉郁,尽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
《嘉陵江畔图》 | 2010年沿江采风后绘制 | 平远构图,江水以留白与淡墨结合,两岸竹林、农舍以写意笔法点染,生活气息浓郁,展现川中田园之美。 |
《蜀山春晓》 | 2015年晚年代表作 | 融合浅绛与青绿,春山新绿以花青渲染,桃花、李花以胭脂、白粉点染,笔墨松动,充满生机与希望。 |
这些作品不仅是蜀地风光的再现,更是陆元庆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诠释,他曾说:“蜀山不是画出来的,是‘长’出来的——要一笔笔写出它的骨,一层层染出它的肉,最后让纸上的山水与心里的山水重合。”这种“心手相印”的创作态度,让他的画作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有鲜活的当代气息。
作为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陆元庆不仅以画名世,更以育人传艺为己任,他常对学生说:“学画先要‘师古人’,临摹经典打基础;更要‘师造化’,到自然中找灵感。”在他的指导下,一批青年画家成长起来,他们或延续其巴蜀山水风格,或探索更多元的艺术语言,共同推动着四川画坛的繁荣,陆元庆的作品也被四川省美术馆、成都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成为记录巴蜀文化的重要视觉载体。
年逾八旬的陆元庆仍坚持每日作画,他的画室里,既有宋元画册的静默,也有蜀地山水的照片,他用一生的时光,在宣纸上构建了一个“可居可游”的巴蜀世界——这里有峨眉的云、青城的雾,有剑门的关、嘉陵的水,更有艺术家对土地的深情与对艺术的赤诚,正如他所言:“画山水,画的不是风景,是根;不是笔墨,是情。”
相关问答FAQs
Q1:陆元庆的山水画与其他四川画家(如石鲁、张大千)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石鲁的画风以“长安画派”的雄强奇崛著称,笔墨充满革命激情;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融合中西,色彩浓艳奇幻;而陆元庆则更专注于“巴蜀本土气韵”,以传统笔墨为根基,深入挖掘蜀地山水的“秀”与“幽”,尤其擅长通过水墨的浓淡变化表现蜀地烟雨朦胧的意境,风格更为内敛温润,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Q2:陆元庆的艺术风格对当代四川画坛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A2:陆元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推动“巴蜀山水画”的体系化,他提出的“以地域文化为魂,传统笔墨为用”的创作理念,为当代四川画家提供了明确的路径;二是教学传承,他在四川美院开设的“山水写生与创作”课程,强调“从生活中来,到传统中去”,培养了一批立足本土、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的青年画家,使四川山水画在当代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