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家周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周斌,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以其扎根乡土的创作视角、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意识的版画语言,在当代艺坛独树一帜,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数十年深耕版画创作与教育,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国际版画双年展,并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被誉为“用刀笔书写乡土诗篇”的艺术家。

版画家周斌

周斌的艺术生涯始于故乡山东的民间艺术土壤,少年时随祖父学习木版年画雕版,那些粗犷的线条、鲜亮的色彩,成为他最早的艺术启蒙,1980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版画系,系统学习了木版、铜版、石版等多种技法,后又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修,深入研习西方现代版画的构图逻辑与表现语言,他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学院派的严谨结合,逐渐形成“以刀为笔,以版为纸”的创作理念,在技法探索中,他尤擅绝版木刻,通过分层拓印与刀法的刚柔并济,让传统木版画焕发新生。

他的作品以“乡土叙事”为核心,既有对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变迁的冷静观察,刀法是他表达情感的核心语言:或以圆刀雕刻土地的肌理,如《黄河谣》系列中黄河岸边的沟壑,刀痕随石纹起伏,仿佛能触摸到土地的呼吸;或以三角刀勾勒人物的筋骨,如《麦收》里老农弯曲的脊背,刚劲的线条中透着劳作的坚韧,色彩上,他突破传统木版画的单色局限,借鉴民间年画的色彩对比,以大红、明黄、靛蓝等浓烈色调,赋予乡土题材以蓬勃的生命力,代表作《晒网》中,渔网铺展如金色波浪,背景靛蓝的波光与网绳的棕褐色形成冷暖碰撞,既写实又充满象征意味,暗喻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希望。

作为艺术教育者,周斌始终秉持“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2000年,他在家乡建立“周斌版画工作室”,免费培训乡村青少年,将民间剪纸、年画元素融入版画教学,培养了一批“新乡土版画家”,他常说:“版画不是阳春白雪,它是大众的艺术,应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为此,他推动“版画进校园”“乡村艺术振兴”等公共项目,带领学生深入乡村采风,用刻刀记录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让版画艺术走出美术馆,与公众生活产生紧密联结。

版画家周斌

代表作品 创作年代 版种 技法特点 收藏机构/荣誉
《黄河谣·晒网》 2012 木版 绝版木刻,疏密刀法,冷暖色彩对比 中国美术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故土·麦收》 2015 木版 叠印技法,动态构图,浓烈色调 大英博物馆,国际版画双年展特别奖
《根》 2018 铜版 腐蚀技法,细腻肌理,象征性构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时代”主题美术展入选

FAQs

问题1:您的版画创作中常以乡土题材为主题,是什么让您对这片土地如此执着?
解答:乡土于我,是生命的底色,也是艺术的源泉,我出生在黄河边的村庄,童年记忆里满是泥土的芬芳、劳作的号子、年画的色彩,这些元素不是简单的“素材”,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当我用刻刀去表现土地、农民、渔船时,其实是在与自己的对话,与传统的对话,乡土题材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记录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坚韧,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我想通过版画留住这些即将消逝的“根”,让更多人看见土地的温度。

问题2:在数字艺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您认为传统版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解答:数字艺术便捷、多元,但传统版画的“手工性”和“复数性”恰恰是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版画的每一刀、每一版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温度,是“手”与“心”的直接对话,这种“不完美”的肌理恰恰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版画是“复数性艺术”,一件作品可以拓印多份,让更多人拥有艺术,这符合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我认为传统与数字并非对立,版画可以吸收数字技术的优势,比如用数字稿设计构图,但核心的“手工精神”和“文化表达”不能丢,这才是版画在当代存在的意义。

版画家周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国画家端月,丹青笔墨间藏着怎样的东方美学灵魂?
« 上一篇 前天
杨彦龙书法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