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荣书法作为当代书坛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形态,以其深厚的传统根基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融合的特点,备受书法界与大众的关注,他幼承家学,六岁起临池不辍,遍临篆、隶、楷、行、草五体经典,尤以行草见长,兼擅楷书、隶书,形成了“碑帖互融、清雅劲健”的个人书风。
在艺术道路上,李成荣的书法启蒙源于祖父——一位地方知名的私塾先生,祖父教他从《玄秘塔碑》《九成宫醴泉铭》入手,夯实楷书基础;少年时又得遇恩师——已故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亲授,系统研习《书谱》《祭侄文稿》等行草经典,深得“二王”笔法之精髓,青年时期,他遍访名山大川,观摩碑刻遗迹,于汉碑《张迁碑》《曹全碑》中体悟朴拙之气,于简牍《居延汉简》中汲取灵动之韵,逐渐打破书体界限,形成“以楷为基、以行为脉、以草为魂,兼融碑意”的创作理念。
李成荣的书法风格可概括为“静中有动、柔中寓刚”,其楷书取法欧阳询的险峻与颜真卿的浑厚,结字端庄而不失灵动,笔画劲挺而富有弹性,如《道德经楷书长卷》中,每个字都如“高峰坠石,磕然有声”;行草书则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与米芾《蜀素帖》的跌宕,用笔提按分明,使转自如,线条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同时融入汉碑的方笔与简牍的率意,增强作品的金石气和时代感,其隶书在《乙瑛碑》的端严基础上,加入波磔的起伏变化,既古拙又鲜活,代表作《隶书千字文》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为更直观呈现其书法风格特点,特整理如下表格:
书体 | 风格特点 | 代表碑帖/作品 | 艺术表现 |
---|---|---|---|
楷书 | 端庄劲健,方圆兼备 | 《九成宫醴泉铭》《玄秘塔碑》《道德经楷书长卷》 | 结字严谨中见灵动,笔画如“铁画银钩” |
行草 | 飘逸跌宕,连绵有致 | 《兰亭序》《祭侄文稿》《蜀素帖》《行草赤壁赋》 | 使转圆融,提顿分明,兼具“二王”雅韵与米芾奇趣 |
隶书 | 朴拙灵动,波磔多变 | 《张迁碑》《曹全碑》《隶书千字文》 | 笔画方中带圆,波磔如“蚕头燕尾”,古意盎然 |
在艺术成就方面,李成荣的作品数十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兰亭奖”等国家级展览,并多次荣获金奖,其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多幅作品被刻于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等文化圣地,他还致力于书法教育,担任多所高校书法专业客座教授,出版《李成荣书法集》《楷书技法与创作》等专著十余部,培养了一批青年书法人才,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行草滕王阁序》堪称其风格典范:全卷长八米余,以行草一气呵成,笔势连绵而不浮滑,结字奇正相生而自然天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字形大小错落,线条粗细变化,既有“二王”的秀逸,又见米芾的跌宕,墨色由浓转淡,再由淡转浓,如山间云雾缭绕,极具视觉韵律感,而楷书作品《心经》则以其清雅静穆的风格,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每个笔画都一丝不苟,结字匀称而不呆板,被业内誉为“当代楷书精品”。
相关问答FAQs:
问:李成荣的书法在“碑帖融合”方面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李成荣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用笔与结字两个层面,用笔上,他以帖学“二王”的圆笔为基调,融入汉碑、魏碑的方笔,如转折处既保留帖学的圆转流畅,又加入碑学的方折顿挫,形成“方圆兼备”的笔法特点;结字上,他既吸收帖学欹侧生动的姿态,又借鉴碑学平正稳重的结构,如行草书中常有“左低右高”的欹侧变化,同时通过笔画间的穿插避让保持整体平衡,使作品既有帖学的雅逸,又有碑学的雄强,实现了“碑质帖韵”的统一。
问:初学者学习李成荣的书法风格,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初学者学习李成荣书法,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夯实楷书基础,可从其楷书作品《道德经楷书长卷》入手,临摹其笔画与结字,重点掌握“方圆兼备”的用笔方法和“端庄中见灵动”的结构特点;第二步,过渡到行书,选择其行书代表作《滕王阁序》中的局部进行临摹,体会“提按分明、使转自如”的笔法变化,以及“连绵有致、气脉贯通”的章法布局;第三步,尝试融入碑意,在掌握帖学笔法后,可适当临摹《张迁碑》《曹全碑》等汉碑,学习其方笔和朴拙之气,最终逐步实现“碑帖融合”的创作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过程中需避免盲目追求风格,应先以传统经典为本,打好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