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辉,当代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的重要践行者与探索者,1965年生于浙江杭州,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师,家中藏有历代书画碑帖,童年的董辉常在祖父的书案旁研墨铺纸,耳濡目染间对笔墨线条生出天然亲近,198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陆俨少、沙孟海、刘江等艺术大家,系统研习书法与绘画技法,奠定了“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根基,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传统技法的传承,而是以“守正创新”为圭臬,在文人画笔墨精神与当代审美之间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路径,成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代表性书画家。
董辉的艺术成长历程,是一条由“师古人”到“师造化”再到“师心源”的渐进之路,大学期间,他每日清晨必临《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法帖,午后则研习宋元山水,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萧疏反复揣摩,曾用三个月时间临摹《富春山居图》,对黄公望“披麻皴”“解索皴”的笔法烂熟于心,毕业后,他遍游黄山、雁荡山、桂林山水,随身携带速写本,记录云雾变幻与山石肌理,将自然生机融入笔墨,1990年代后,他逐渐跳出对古人的摹仿,提出“笔墨当随灵性”,在书法上融合王羲之的飘逸与颜真卿的雄浑,形成“刚柔相济、气韵贯通”的个人风格;绘画则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当代艺术的构成意识结合,作品既有江南水乡的温润,又具北方山水的苍茫,展现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
在艺术风格上,董辉的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书画同源”美学体系,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用笔上讲究“屋漏痕”“折钗股”,线条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既含金石之骨,又带流云之姿;结体上打破传统欹侧范式,以“平正中见险绝”的布局,营造出“奇正相生”的节奏感,如2020年创作的行书作品《苏轼词数首》,单字看似随意,实则笔笔有来历,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行气贯通,将苏轼词作的豪放与书风的洒脱融为一体,绘画方面,他主攻山水,兼及花鸟,早年受黄宾虹“五笔七墨”理论影响,善用积墨、破墨法,画面层层积染,浑厚华滋;后期转向简淡空灵,以“少即是多”的构图,留白处尽显天地生机,代表作《江南烟雨图》以水墨写意,远山淡墨轻扫,中景屋舍以简笔勾勒,前景扁舟上渔父垂钓,寥寥数笔却意境悠远,被评论家称为“当代文人画的典范之作”。
董辉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层面,更在于他对传统书画的当代转化与传播,他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培养出数十位青年书画家,提出“临摹—写生—创作”三阶段教学法,强调“临摹要似,写生要活,创作要破”,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他积极参与中外艺术交流,先后在巴黎、东京、纽约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向世界展示中国书画的魅力,2018年,他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新时代山河颂》,以传统笔墨描绘祖国山河新貌,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成为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例证,他还致力于书画普及,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董辉讲书画”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传统技法,累计受众超百万,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书画的艺术之美。
以下是董辉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的简要梳理:
类别 | 风格特点 | 代表技法 | 代表作品 |
---|---|---|---|
书法 | 行草为主,融合二王与颜体,刚柔相济,气韵贯通 | 屋漏痕、折钗笔法,平正中见险绝的结体 | 《苏轼词数首》《赤壁赋》《心经》 |
绘画 | 山水为主,早期浑厚华滋,后期简淡空灵,注重意境营造 | 积墨法、破墨法,虚实相生的构图 | 《江南烟雨图》《新时代山河颂》《富春山居新境》 |
董辉的艺术实践,始终围绕着“传统如何活在当下”这一命题展开,他认为,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书画家既要扎根传统的土壤,又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时代,让笔墨语言与当代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他的作品,无论是书法的线条张力,还是绘画的意境营造,都传递出一种“静水流深”的艺术力量,既有文人的风骨,又有时代的温度,为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关问答FAQs
问:董辉先生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董辉主张“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他强调“守正”是根基,需深入研习传统经典,理解笔墨背后的文化精神,如书法中对“永字八法”的锤炼,绘画中对“六法”的体悟;而“创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注入时代感知,例如在山水画中融入西方构成意识,打破全景式构图,用局部特写表现宏大意境,或在书法线条中加入节奏变化,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他曾说:“传统是源,创新是流,源远才能流长。”
问:初学书画者应如何打好基础?董辉先生有什么建议?
答:董辉认为,初学书画需遵循“先专后博、循序渐进”的原则,书法应从楷书入手,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等经典,打好“间架结构”基础,再逐步过渡行草;绘画则建议从宋人山水小品或白描花卉开始,掌握线条与造型能力,再写生自然,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要勤练技法,更要提升文化修养,多读诗词、哲学,观察生活,避免“为技法而技法”,他曾告诫学生:“书画是心画,技法是手段,传达情感与思想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