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崔如琢,当代中国画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1944年生于北京,早年师从国画大师李苦禅,深得传统笔墨精髓,他旅居海外多年后回归故土,将西方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形成“笔墨当随时代”的独特艺术语言,崔如琢以大写意花鸟、山水画著称,作品气势恢宏又不失细腻,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具现代视觉冲击力,被誉为“继齐白石、李苦禅之后大写意花鸟画的重要传承者与革新者”。
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
崔如琢的艺术风格以“浑厚、苍劲、灵动”为核心,注重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与情感表达,他主张“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强调以书入画,将书法的线条张力融入绘画,使画面兼具书写性与造型性,在题材上,他偏爱荷花、松柏、山水等传统意象,却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荷花不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象征,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生命磅礴;山水画中,他打破传统“三远法”的局限,以俯仰视角构建宏大空间,传递“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崔如琢对色彩的运用同样突破常规,他大胆借鉴民间艺术的浓艳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张力,在传统水墨基础上加入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形成“墨为主,色为辅,墨色交融”的视觉体系,例如其代表作《荷风万里》,以浓墨泼洒荷叶,辅以石青渲染,再以胭脂点染荷花,墨色层次分明,色彩浓烈而不俗艳,展现出“万物生长竞自由”的生命活力。
下表概括了崔如琢不同创作阶段的艺术特点:
时期 | 艺术特点 | 代表题材 |
---|---|---|
早期(1970s-1990s) | 师承传统,笔墨精谨,注重写生与造型,风格偏向写实 | 花鸟小品、人物画 |
中期(2000s-2010s) | 融合中西,强化笔墨表现力,构图趋于宏大,色彩开始突破传统 | 大写意荷花、山水长卷 |
2010s至今) | 风格成熟,形成“崔家样”,笔墨老辣,色彩浓烈,哲学意境与视觉张力兼具 | 《荷风万里》《千山飞雪》系列 |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崔如琢的代表作多为巨幅创作,荷风万里》系列堪称其艺术巅峰,这幅长达36米的画卷,以泼墨、泼彩技法描绘千亩荷塘,荷叶翻滚如墨浪,荷花点缀似红霞,既有齐白石“红花墨叶”的简约,又具张大千泼彩的恣肆,画面中,他通过“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展现荷花从初绽到盛放的完整生命历程,暗合“生生不息”的东方哲学,2016年,该作品以1.29亿元拍出,创下当时中国当代书画拍卖纪录。
在山水画领域,崔如琢的《山居图》系列同样备受瞩目,他以“高远”与“平远”结合的构图,描绘层峦叠嶂的山势,再用留白与云雾营造空间感,使画面既具北宋山水的雄浑,又含元人山水的空灵,他笔下的山石以“斧劈皴”与“披麻皴”结合,线条刚柔并济,墨色干湿相济,展现出“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创作境界。
崔如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推动,他创办“崔如琢艺术基金会”,资助青年画家研究与创作;多次举办大型公益展览,将中国画推向国际舞台,2018年,他的作品《丹枫朝阳》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近几十年来首位作品进入故宫的当代画家,标志着其艺术地位获得传统艺术界的最高认可。
创作理念与时代精神
崔如琢始终认为,艺术家应“扎根传统,立足当代”,他深入研究历代画论,尤其推崇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主张传统笔墨需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他看来,当代中国画不应局限于文人画的“小情趣”,而应承载更广阔的人文关怀与时代命题,他的抗疫主题作品《众志成城》,以松柏为背景,用苍劲的线条表现医护人员的坚韧,浓墨重彩的红色象征希望,将传统花鸟画转化为记录时代精神的视觉载体。
崔如琢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为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新路径,他以“守正创新”为准则,既坚守笔墨的核心价值,又不断拓展语言边界,使古老的中国画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崔如琢的“大写意”风格与齐白石、李苦禅一脉有何异同?
A:崔如琢的大写意直接师承李苦禅,齐白石对其亦有深远影响,相同之处在于三者均以“笔墨简练、意境深远”为核心,注重物象的“神”而非“形”,不同之处在于:齐白石的风格偏向“俗雅共赏”,将生活情趣融入笔墨;李苦禅的笔墨更显“苍劲朴拙”,以力量感取胜;而崔如琢在此基础上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与色彩,强化了视觉冲击力,使大写意更具当代性。
Q2:崔如琢的作品为何在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
A:崔如琢作品的市场热度源于多重因素:其一,艺术价值突出,其笔墨语言与哲学内涵获得学术界高度认可;其二,创作体量较大,涵盖巨幅长卷与精品小品,满足不同藏家需求;其三,市场运作规范,通过重要展览与权威拍卖树立了品牌形象;其四,时代机遇下,当代书画收藏升温,其“传统+创新”的风格契合了市场对“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当代感”作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