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午樵(1895-1968),名文杰,字午樵,浙江绍兴人,是现代书法史上融碑帖之长、自成一家的代表性书家,他早年师从海上名家王震(一亭),后与沈尹默、潘天寿等交游切磋,在碑学与帖学的碰撞中开辟新境,曾任上海中国书画院专职书法家、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一生致力于书法创作与教育,其作品以“刚柔相济、气韵贯通”著称,对江南书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夏午樵书法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笔法的“熔铸古今”上,他深谙“用笔为书法之根”的道理,以“屋漏痕”的圆笔为基底,融入碑派方笔的骨力,形成“方圆兼备、提按分明”的独特笔触,其行书笔画中锋为主,侧锋辅之,转折处如“折钗股”般富有弹性,既含《兰亭序》的流美,又具《张迁碑》的朴拙,例如他书写的《赤壁赋》局部,“横画”起笔藏锋,行笔略带波折,收笔含蓄而内敛,看似平淡,实则暗藏“锥画沙”的厚重感;“竖画”则多取法《龙门二十品》,挺拔劲健,如“万岁枯藤”般充满张力,这种笔法上的融合,打破了碑与帖的壁垒,使作品既有碑学的筋骨,又有帖学的灵动。
结体上,夏午樵主张“以险中求稳为上”,形成了“疏密有致、欹正相生”的个人风格,他深研王羲之《十七帖》与黄庭坚《松风阁帖》的结体规律,将帖学的欹侧变化与碑学的开张结构相结合,单字多取“上紧下松”“左密右疏”的布局,通过笔画的长短、轻重、俯仰形成对比,如他书写的“鹤”字,左部“鸟”旁收紧,右部“隹”部舒展,形成密不透风与可跑马的强烈对比;而“流”字则左右结构错落,三点水如散珠,右部“㐬”部以斜取势,既打破平衡,又通过笔势的连贯达到整体的和谐,整行字讲究“行气贯通”,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大小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出“气随势生、韵由笔出”的视觉效果。
墨法的“浓淡枯湿”是夏午樵书法的另一大亮点,他善用墨色的层次变化营造画面节奏,追求“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其作品常以浓墨起笔,精神饱满;中段逐渐转淡,墨色氤氲,如云雾缭绕;结尾处偶用枯笔,飞白自然,增添苍劲之感,晚年创作的《杜秋诗》长卷堪称典范:开篇“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以浓墨书写,笔画饱满厚重;中间“欲渐金盘尽,相随玉箸垂”墨色渐淡,笔画略显虚化,如烟似雾;自古皆如此,伤心独问谁”则以枯笔为主,笔画干裂秋风,却暗含润含春雨的笔意,这种墨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更强化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夏午樵书法的风格演变,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取法与风貌各有侧重,如下表所示:
艺术阶段 | 时间段 | 取法对象 | 风格特点 |
---|---|---|---|
早期 | 1920s-1930s | 王震(一亭)、李瑞清 | 笔画方劲,结体方正,略带碑派生涩感,略显拘谨 |
中期 | 1940s-1950s | 王羲之、黄庭坚、沈尹默 | 融合碑帖,笔法圆转,结体疏密有致,渐显个人风貌,趋于成熟 |
晚期 | 1960s-1968s | 杨维桢、徐渭 | 笔法老辣,墨法多变,结体奇崛,气韵贯通,达到“人书俱老”之境 |
在艺术成就与影响方面,夏午樵被誉为“江南书风”的开拓者之一,他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主张临帖与创作结合,注重字外功夫,在教学上,他提出“先正后行,先楷后草”的学习路径,要求弟子“临帖要似,创作要脱”,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著有《书法十讲》《临池心解》等理论著作,系统阐述了对书法笔法、结体、墨法的理解,为现代书法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的书法不仅继承了传统,更融入了时代气息,成为连接古典书法与现代书法的重要桥梁。
相关问答FAQs
问:夏午樵书法中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夏午樵的“碑帖融合”是全方位的:笔法上,他吸收碑派方笔的刚健(如《张迁碑》的斩钉截铁)与帖派圆笔的婉转(如《兰亭序》的流美),形成“方圆兼备”的笔触,转折处既含碑的骨力,又具帖的灵动;结体上,他取碑派结构的开张(如《龙门二十品》的方峻)与帖派结构的欹侧(如《圣教序》的变化),单字既显方正稳重,又富动态美感;墨法上,他突破碑派重墨、帖派轻墨的局限,以浓淡枯湿营造层次,使作品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韵致,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帖为魂、以碑为骨,形成独特的“夏体”风貌。
问:初学者如何临习夏午樵书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答:初学者临习夏午樵书法,建议从中期行书入手(如《千字文》《赤壁赋》片段),因其风格成熟且兼顾碑帖,易于上手,首先需把握“中锋用笔”的核心,练习笔画时注意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体会“屋漏痕”的力度与“锥画沙”的厚重;其次关注结体的“疏密对比”,通过单字分析(如“鹤”“松”等字)理解其上紧下松、左右呼应的布局规律,避免结构松散;最后可尝试墨色变化,先以浓墨为主,熟练后逐步加入淡墨与枯笔,感受其节奏感,需注意避免一味模仿其奇崛结体,应先夯实楷书基础(如欧阳询《九成宫》、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再逐步融入行书笔意,追求“形神兼备”而非“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