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学中,是一个贯穿艺术生涯的系统工程,既需对传统技法的深耕细作,也需对文化内涵的深刻体悟,更需在传承中寻求创新的突破,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技艺习得,而是以技入道、以道统技的修行,涉及基础锤炼、经典研习、修养积淀、实践转化与时代创新等多个维度,最终指向个体艺术语言的构建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基础技法的掌握是书画家学中的起点,如同建筑之基石,需扎实稳固,笔法、墨法、章法构成技法的核心框架,笔法讲究“用笔千古不易”,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等笔锋的灵活运用,提按、顿挫、徐疾等节奏的精准控制,直接影响线条的质量与表现力,如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涵盖点、横、竖、钩等基本笔画,是理解笔法变化的钥匙;绘画中的“十八描”,从高古游丝描到折芦描,不同线条技法对应不同物象的质感表达,墨法则强调“墨分五色”,通过焦、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营造画面的层次与意境,黄宾虹提出的“五笔七墨”,将用笔的“平、留、圆、重、变”与墨法的“浓、淡、破、泼、积、焦、宿”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墨法理论,章法即构图,需考虑虚实、疏密、呼应、开合等关系,使画面气韵贯通,如山水画中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通过视角转换拓展空间层次;书法中的“计白当黑”,将空白作为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这些技法的掌握,需通过长期临摹与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与审美直觉。
临摹经典是书画家学中的必经之路,是通往传统的桥梁,临摹并非机械复制,而是与古人的对话,需“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书法临摹需从碑帖入手,先求形似,再追神采,如初学楷书可从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多宝塔碑》入手,掌握结构法度;进而临摹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体会笔意流动与情感表达,绘画临摹则需从工笔到写意,从局部到整体,如临摹《韩熙载夜宴图》,可先研习人物线条的精准与设色的典雅;临摹《富春山居图》,则需理解黄公望“披麻皴”的运用与水墨氤氲的意境,临摹过程中,需观察古人的用笔习惯、墨色变化、章法布局,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审美追求,通过大量临摹,积累“图像记忆”与“笔墨语汇”,为后续创作储备素材。
修养积淀是书画家学中的深层支撑,决定艺术格调的高低,书画艺术是文化的载体,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滋养心性,学识修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积累,如书法创作中的诗文题跋,需具备文学功底;绘画中的意境营造,需理解儒、释、道思想对审美的影响,人格修养强调“书如其人,画如其品”,徐渭的“狂扫水墨”体现其愤世嫉俗,弘仁的“寒林瘦树”折射其孤高清绝,皆是人格与艺术的统一,生活体验则要求书画家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方得《溪山行旅图》的雄浑气象;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自然为师,打破陈规,修养的提升非一蹴而就,需在日常中积累,在思考中升华,使作品兼具形式美与内涵美。
创作转化是书画家学中的关键环节,是将所学内化为个人语言的过程,从临摹到创作,需经历“写生”与“变体”的过渡,写生是“师法自然”,通过写生将传统技法与现实物象结合,如李可染写生山水,以西方光影融入传统笔墨,形成“李家山水”风格,变体则是在写生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个人情感与审美偏好,形成独特面貌,创作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不可脱离传统盲目求新,也不可泥古不化,如齐白石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平衡,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结合,开创“红花墨叶”派;吴冠中融合中西方艺术理念,以“形式美”推动中国画现代化转型,创作过程中,需反复推敲构图、笔墨、意境,使作品既有传统根脉,又具时代气息。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书画家学中的永恒主题,传承是根基,需敬畏传统、深入经典,理解书画艺术的演变规律与核心精神;创新是生命力,需立足时代、关注现实,以个人体验激活传统语汇,如当代书画家在传承笔墨精神的同时,尝试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或在题材内容上反映现代生活,使古老艺术焕发新生,但创新需以深厚传统为前提,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真正实现“笔墨当随时代”。
技法类别 | 要点与示例 | |
---|---|---|
笔法 | 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等笔锋运用;提按、顿挫、徐疾等节奏控制 | 书法:“永字八法”涵盖基本笔画;绘画:“十八描”如铁线描的刚劲,兰叶描的飘逸 |
墨法 | 焦、浓、淡、干、湿墨色变化;破墨、泼墨、积墨等技法 | 黄宾虹“五笔七墨”,积墨法层层叠加,营造浑厚华滋;徐渭泼墨大写意,墨色淋漓酣畅 |
章法 | 虚实、疏密、呼应、开合;书法分行布白,绘画构图布局 | 山水画“三远法”拓展空间;书法“计白当黑”,如《兰亭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 |
FAQs
问:初学者学习书画时,如何平衡临摹与创作的关系?
答:初学者应以临摹为主,先通过大量临摹掌握基本技法和传统规律,如书法从楷书碑帖入手,绘画从工笔白描开始,在临摹达到一定熟练度后,可尝试对临、背临,并逐步加入写生练习,将传统技法应用于现实物象,当积累足够素材和感悟后,再进行小幅创作,从局部尝试到整体构思,避免过早追求个人风格而忽视根基,这一过程需循序渐进,临摹是“输入”,创作是“输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问:书画家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实现创新?
答:传承传统需“深入经典”,理解书画艺术的审美内核、文化脉络和技法体系,如研习历代名家作品、画论书论,把握“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实质,创新则需“立足当下”,从个人生活体验、时代审美变化中寻找灵感,将传统语汇与现代题材、情感表达相结合,在保留笔墨韵味的基础上,尝试融入构成意识、色彩观念,或关注社会现实、生态保护等新主题,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在传统根基上的延伸与发展,需以“古为今用”为原则,使作品既有文化厚度,又具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