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城市,书法艺术始终流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而赵洪正是当代成都书法界一位不可忽视的践行者与传承者,他以笔墨为媒介,将巴蜀山水的灵秀与文人风骨的厚重熔铸于一纸,既坚守传统法度,又勇于探索创新,为成都书法的当代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
赵洪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1975年出生于成都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祖父影响临池不辍,祖父常说“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句话成为他书法生涯的座右铭,少年时,他系统临习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在楷书的端庄中体悟“力透纸背”的笔力;及长,转攻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于行书的飘逸中领会“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气韵,为求突破,他又遍访蜀中名家,先后拜师于蜀中楷书大家刘奇安、行书名家苏茂邦,在耳提面命中深化对书法“技”与“道”的理解,他深知,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修养的积淀,因此遍读《书谱》《广艺舟双楫》等理论经典,同时研习诗词、国画、篆刻,以“通感”思维拓宽艺术边界,这种“以古为师,以古为新”的理念,让他的早期作品便显露出超越同龄人的沉稳与老练。
2000年后,赵洪的书法风格逐渐成型,其作品以“行楷”为主,兼容“篆隶”笔意,形成“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独特面貌,观其用笔,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线条如“绵里裹铁”,既有颜真卿的浑厚雄强,又含王羲之的遒美俊逸,尤其在转折处,方圆兼备,既见筋骨,又不失灵动,结体上,他打破传统书体的森严界限,将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隶书的古朴融为一体,时而“疏可走马”,时而“密不透风”,于平衡中求变化,在险绝中归平正,如作品《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单字结构严谨,而整体行气贯通,“捷”“满”等字的夸张伸缩,既强化了情感张力,又打破了板滞,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墨法上,他善用“浓淡干湿”的变化,蘸墨饱满处如“高山坠石”,枯笔飞白处似“万岁枯藤”,使画面层次丰富,意趣盎然,这种“笔墨随时代”的探索,让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的“根”,又有当代的“魂”,被业内评价为“蜀中书风的新锐代表”。
作为成都本土书法家,赵洪始终将书法艺术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致力于让书法走进大众生活,他先后参与组织“成都记忆”书法展、“锦江墨韵”公益笔会等活动,带领书法家深入宽窄巷子、锦里、金沙遗址等文化地标,现场创作与成都相关的诗词、楹联,让游客在笔墨间感受城市底蕴,2018年,他发起“书法进校园”计划,走进成都多所中小学,开设“书法与生活”课程,用孩子们易懂的语言讲解汉字演变、执笔姿势,并通过“写春联”“送福字”等互动形式,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至今,已有超过5000名孩子在他的引导下爱上书法,他还出版《赵洪书法作品集》《蜀中书道入门》等书籍,系统梳理成都书法的发展脉络,为后学者提供学习范本,这些实践,不仅让书法艺术“活”了起来,更让成都的“文化名片”愈发鲜亮。
赵洪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八届、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获“四川省书法创作奖”“巴蜀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四川博物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与谦逊:“书法如登山,我还在半山腰,前方的路还很长。”他仍坚持每日清晨临池两小时,从汉碑《曹全碑》的秀美中汲取灵气,从金文《毛公鼎》的朴拙中感悟力量,不断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新的突破。
赵洪艺术年表(部分)
时间 | 事件 |
---|---|
1975年 | 出生于成都,随祖父启蒙学习书法。 |
1995年 | 拜入蜀中书法家刘奇安门下,系统学习楷书。 |
2003年 | 作品《兰亭集句》入展四川省首届青年书法展。 |
2010年 | 获“四川省书法创作奖”一等奖,作品被四川博物院收藏。 |
2015年 | 当选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发起“书法进校园”计划。 |
2018年 | 出版《蜀中书道入门》,举办“蜀韵·墨痕”个人书法展。 |
2022年 | 作品《成都赋》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被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收藏。 |
相关问答FAQs
Q1:赵洪的书法风格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A1:赵洪的书法风格深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家学渊源,祖父的启蒙让他从小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二是蜀中文化,成都的山水灵秀与文人风骨,赋予其作品“雅俗共赏”的气质;三是个人探索,他遍临颜、王、汉碑、金文,融合楷、行、隶、篆笔意,形成“刚柔并济、古今交融”的独特面貌,他对诗词、国画、篆刻的涉猎,也让书法更具文化厚度和画面感。
Q2:赵洪在传承成都书法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2:赵洪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成都书法文化的传承:一是组织公益活动,如“成都记忆”书法展、“锦江墨韵”公益笔会,让书法走进街头巷尾;二是开展“书法进校园”计划,在多所学校开设课程,通过互动教学激发青少年兴趣;三是著书立说,出版《蜀中书道入门》等书籍,系统梳理成都书法脉络;四是培养后学,通过工作室教学,指导年轻书法家在传统中创新,为成都书法界储备人才,这些举措既守护了传统,又让书法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