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王公助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王公助,生于20世纪30年代,祖籍浙江绍兴,是我国当代书画艺术领域一位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杰出代表,他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少时便展现出对书画的敏锐感知,后系统研习历代名家经典,遍临碑帖、画谱,兼收并蓄,逐渐形成“笔墨浑厚、意境空灵”的独特艺术风貌,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结体奇崛而不失法度,气韵贯通而自具风骨;绘画则以山水为宗,兼擅花鸟,作品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熔于一炉,营造出“可游可居”的诗意境界,在长达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王公助不仅以精湛的技艺成就斐然,更以对艺术教育的执着贡献和淡泊名利的文人风骨,成为后辈学人敬仰的“艺苑耆宿”。

书画家王公助

艺术师承与风格形成:植根传统,自出机杼

王公助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深度叩问,他早年师从浙派书画大家陆维钊先生,深得“书画同源”之精髓,陆先生强调“以书入画,以画养书”,这一理念成为王公助艺术探索的指南针,在书法上,他上溯秦汉碑版,下迄宋元明清诸家,于《张迁碑》的朴拙、《兰亭序》的飘逸、《祭侄文稿》的悲慨中体悟笔法真谛,尤对明末清初王铎、傅山的连绵草书情有独钟,取其“纵横捭阖、跌宕生姿”的气势,又融入二王的温润与米芾的率性,最终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行草风格,其用笔“屋漏痕”与“折钗股”兼而有之,线条如老藤盘结,力透纸背;结体则大小错落、欹正相生,字与字之间顾盼生姿,行与行之间气息贯通,观之如行云流水,却又暗藏雷霆万钧之力。

绘画方面,王公助以“师古人”为基,更以“师造化”为要,他遍游名山大川,曾三上黄山、四下漓江,足迹遍布江南水乡、西北大漠,在自然中汲取灵感,将黄公望的“浑厚华滋”、石涛的“搜尽奇峰”、黄宾虹的“五笔七墨”等传统技法与真山真水的实景相融合,创造出“墨韵淋漓、意境幽远”的山水画风,其山水画多作“高远”“深远”构图,主峰巍峨而不压抑,云雾缭绕而不虚浮,近景树木苍劲如铁,远景山峦朦胧如黛,墨色由浓渐淡,层次分明,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气象,又不失江南山水的温润秀美,花鸟画则取法徐渭、八大山人的写意精神,笔墨简练而意趣盎然,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花鸟的灵动神韵,常以“梅兰竹菊”入画,寄托其高洁淡泊的文人情怀。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德艺双馨,薪火相传

王公助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对书画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中,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双会员,曾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湖书画院院长等职,多次担任全国书画大展评委,为推动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部分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艺术教育领域,王公助同样贡献卓著,他先后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从事书画教学四十余年,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主张“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强调“人品与画品统一”,认为“学画先学做人”,其教学深入浅出,注重言传身教,常以自身学艺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的真谛,深受学生爱戴,被尊为“艺苑良师”。

书画家王公助

王公助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参与书画义卖活动,所得款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修缮文化古迹等,他淡泊名利,一生潜心艺术,从不以名家自居,常对求教者倾囊相授,对后辈作品给予中肯评价,其谦和的品格与高尚的艺德,在艺术界广受赞誉。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笔墨当随时代,意境自成一家

王公助的代表作品涵盖书法与绘画两大领域,每一件都凝聚着他的艺术思考与人生感悟。

书法作品以行草见长,代表作《赤壁赋》(草书)全长八米,以苏轼名篇为内容,一气呵成,笔势连绵不绝,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作品中既有王铎的奇崛,又有傅山的雄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轼豁达人生境界的向往,此作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一件作品《心经》(楷书)则风格迥异,取法欧阳询的严谨与褚遂良的秀逸,结体方正而不呆板,笔画瘦劲而不失血肉,展现出深厚的楷书功力,堪称“楷书典范”。

绘画作品以山水为主,代表作《黄山松云图》(纸本设色)是其三上黄山的结晶,画面主峰耸立,云雾缭绕,苍松挺立于峭壁之间,用“披麻皴”与“解索皴”结合表现山石的肌理,以“积墨法”层层渲染,营造出“云深不知处”的神秘意境,另一件《江南烟雨图》(水墨写意)则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温润景象,近处柳枝依依,远处小桥流水,墨色淡雅,笔法灵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烟雨朦胧的诗意,体现出画家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情感。

书画家王公助

王公助书画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简表

类别 风格特点 代表作品 技法特色
书法 行草为主,刚柔相济,结体奇崛,气韵贯通;楷书严谨秀逸,兼具欧褚风骨。 《赤壁赋》《心经》 行草取法王铎、傅山,用笔“屋漏痕”“折钗股”兼有;楷书融合欧阳询、褚遂良笔意。
绘画 山水雄浑空灵,花鸟简练写意;笔墨浑厚,意境幽远,融合南北宗画风。 《黄山松云图》《江南烟雨图》 山水用“披麻皴”“积墨法”,花鸟取法徐渭、八大,笔墨简练而意趣盎然。

相关问答FAQs

问:王公助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有何看法?
答:王公助的艺术风格是在“植根传统,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早年系统临习历代碑帖、画谱,深得传统笔墨之精髓;中年遍游名山大川,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技法与实景相结合;晚年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家风貌,他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生命”,强调“笔墨当随时代”,主张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反对盲目模仿或脱离传统的“创新”,他曾说:“临古是为了懂古,懂古是为了破古,破古是为了立新,只有站在传统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问:王公助在书画教育中提出了哪些重要理念?对后辈学人有何启示?
答:王公助在书画教育中提出了“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人品与画品统一”“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等重要理念,他强调学生首先要深入传统,临摹经典,掌握笔墨技法(“与古人合”);在此基础上,要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审美追求,形成独特风格(“与古人离”),他认为“人品决定艺品”,只有品德高尚,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他主张“书画同源”,认为书法的笔法、结构能为绘画提供支撑,绘画的意境、墨韵也能丰富书法的表现力,这些理念启示后辈学人:艺术之路需脚踏实地,既要尊重传统,勇于突破,又要注重修身养性,方能成就大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王雨亭书法有何独特风格?笔墨间藏着怎样的匠心?
« 上一篇 09-02
新会陈皮与书法跨界融合,如何演绎独特文化魅力?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