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瑛书法艺术,作为当代书坛中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代表性创作,其作品以“碑帖互融、雅俗共赏”为核心特质,在楷书、行书领域尤具建树,她出生于江南文脉深厚的浙江宁波,自幼浸润于“书乡”氛围,早年师从地方名家研习唐楷,后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系统深造,受教于沙孟海、刘小晴等书坛大家,逐渐形成了“以晋唐为基,以宋意为韵,以碑版为骨”的独特艺术面貌,其书法创作不仅注重笔墨技巧的锤炼,更强调文化精神的传达,被誉为“当代女性书法的探索者与传承者”。
书法风格:融古出新,自成一格
张剑瑛的书法风格,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度解构与创造性转化,呈现出“静中有动、柔中含刚”的审美特质,其创作可概括为三个核心维度:
(一)书体兼擅,以楷行为本
张剑瑛精研楷书、行书,偶涉草书与篆隶,尤以小楷与行楷成就最为突出。楷书取法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峻严整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飘逸灵动,同时融入北碑《张猛龙碑》的方笔刚劲,形成“结字精严、笔画遒劲”的面貌,其小楷作品如《心经册》,结字扁平舒展,笔画细而不弱,起收笔处藏露结合,既存晋人“潇洒流落”的风韵,又具唐法“森然如武库”的秩序感。行书则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兼取米芾《蜀素帖》的跳荡多变与苏轼《黄州寒食帖》的浑厚苍茫,用笔上“提按顿挫、疾涩相生”,线条如“绵里裹铁”,既保持行书的流畅自然,又蕴含楷书的骨力内涵,如《兰亭序临创卷》,在忠实原帖神韵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空间节奏的理解,结字大小错落,墨色浓淡相生,展现出“古意新姿”的双重魅力。
(二)用笔:方圆兼备,提按生姿
用笔是张剑瑛书法的“筋骨”,她主张“用笔千古不易,而用笔之变在于心”,在创作中既讲究“中锋用笔”的圆劲厚重,又不排斥“侧锋取势”的方峭峻拔,其楷书笔画中的横画,起笔以方笔切入,行笔中锋略带弧度,收笔回锋含蓄,形成“逆入平出、含蓄凝练”的质感;行书中的牵丝引带,则提按分明,既有“屋漏痕”的自然曲意,又有“锥画沙”的涩劲感,尤其擅长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过渡,营造出“无声而乐、无色而画”的视觉节奏,如《赤壁赋》中“江上之清风”的“江”字,三点水以侧锋轻快带过,右侧“工”则以中锋沉稳书写,形成“轻与重、疾与徐”的对比,生动传达出文本的意境。
(三)结字与章法:中宫紧收,气韵贯通
结字上,张剑瑛深谙“计白当黑”之道,常以“中宫紧收、四维开张”的结构法则,打破传统书体的刻板布局,其楷书结字看似平正,实则欹正相生,如“永”字,中宫“冂”部收紧,撇捺舒展如翼,既稳固又灵动;行书结字则大小参差,疏密有致,如《唐诗四首》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月”“霜”二字笔画繁密,结字紧凑,与“乌”“天”的疏朗形成对比,章法上如“列阵有行,行伍有伍”,既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又局部“破格”出新,展现出“乱而不乱”的章法智慧。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张剑瑛的书法创作,不仅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兰亭奖”等国家级权威展览,并获“全国女书法家作品展”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书法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同时出版《张剑瑛书法集》《楷书入门十二讲》等著作,成为连接传统书法与当代大众的重要桥梁。
作为书法教育者,她现任宁波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教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期致力于书法普及教育,提出“技道双修、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其开设的“书法公益讲堂”走进社区、校园,累计授课超千课时,培养了大批书法爱好者;主编的《中小学书法教材》,将碑帖临摹与文化故事结合,被多省市中小学采用,推动书法教育从“技法训练”向“文化传承”转型,她积极参与“书法进乡村”“非遗保护”等公益活动,通过捐赠作品、举办展览等形式,助力地方文化建设,被授予“全国书法普及先进工作者”称号。
书法风格特点简表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字特征 | 章法布局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方圆兼备,藏露结合 | 中宫紧收,欹正相生 | 字字独立,行列分明 | 《心经册》《九成宫临创》 |
行书 | 提按顿挫,疾涩相生 | 大小错落,疏密有致 | 行气贯通,虚实相生 | 《兰亭序临创卷》《赤壁赋》 |
行楷 | 笔断意连,刚柔并济 | 平中寓险,体势开张 | 疏朗大气,节奏明快 | 《唐诗四首》《千字文》 |
相关问答FAQs
Q1:张剑瑛书法的师承脉络是怎样的?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A:张剑瑛的书法师承可追溯为“浙派脉络”,早年师从宁波书法家周律之先生,奠定唐楷基础;后入中国美院书法高研班,受沙孟海“碑帖融合”思想影响,系统研习北碑与晋唐帖学;又得刘小晴先生亲授,深谙“用笔为上、结字次之”的书法要义,沙孟海“既重传统又求个性”的创作理念,使其在取法上不拘一家,而是融汇欧险、褚趣、米意、苏韵;周律之的“严谨法度”与刘小晴的“笔墨意趣”,则共同塑造了她“技道双修”的创作观——既强调笔墨技巧的精准,又注重文化精神的传达,最终形成“碑骨帖韵、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
Q2:初学者学习张剑瑛书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初学者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基础训练:先从楷书入门,建议临摹其《九成宫临创》,重点掌握“方笔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基本技法,体会笔画“刚劲含蓄”的质感;再过渡行书,临摹《兰亭序临创卷》,关注“牵丝引带”的笔势变化与“疏密对比”的结字特点。
- 读帖与临帖结合:张剑瑛强调“临帖贵在悟其神”,不仅要摹写笔画,更要分析其“字法”(如中宫结构)、“墨法”(浓淡变化)、“章法”(行气贯通),可通过“对临—背临—意临”三阶段,逐步从“形似”走向“神似”。
- 文化修养积累:书法是文化的载体,建议同步学习古典文学(如诗词、文论)、书法史知识,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为书而书”的匠气。
需注意的问题:一是避免盲目追求“风格化”,在基础未稳时过早融入个人习气,导致根基不牢;二是注重“用笔”而非“描字”,需理解“提按使转”的力学原理,通过中锋、侧锋的灵活运用,增强线条的表现力;三是循序渐进,楷书、行书需扎实后再涉猎其他书体,避免“贪多嚼不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