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新书法作为当代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存在,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个性,在碑帖融合、风格创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活跃于书坛的书法家,包建新多年深耕书法实践,兼擅诸体,尤以行草书见长,其作品既传承了古典书法的笔墨精神,又融入了当代审美的新质表达,形成了“雄浑中见灵动、古朴中含雅逸”的个人风貌。
艺术历程与师承溯源
包建新的书法之路始于少年时代,幼承家学,临池不辍,早年楷书以欧、颜为基,遍临《九成宫》《麻姑仙坛记》等碑帖,打下了坚实的笔法与结构功底;青年时期转攻行草,深研“二王”一脉,对《兰亭序》《十七帖》及怀素《自叙帖》等经典反复揣摩,得其神韵;中年以后,书学视野进一步拓展,兼取北碑雄强与南帖秀润之长,尤其受清代碑学大家何绍基、赵之谦影响,在笔法的“金石气”与墨法的“书写性”之间寻求突破,其艺术历程呈现出“楷立根基、行草求变、碑帖互融”的清晰脉络,既尊重传统法度,又不拘泥于古人藩篱,体现出“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
书法风格解析:碑帖融合的当代实践
包建新的书法以行草书为核心,风格的形成可概括为“以帖为体,以碑为用,以心为魂”,具体而言,其艺术特点可从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四个维度展开:
笔法:刚柔相济,提按生姿
包建新深谙“用笔为上”的书学要义,其笔法既有“屋漏痕”的浑厚质感,又有“锥画沙”的劲韧之力,在行书作品中,他常以中锋行笔为主,辅以侧锋取势,提按转折处圆中寓方,如“点画如坠石,画法如折钗”,既有王羲之“遒丽劲健”的雅逸,又具碑学“方峻沉着”的骨力,草书创作中,则强调“使转如环,笔断意连”,线条连绵而不浮滑,枯笔飞白处更显苍茫古意,如《自叙帖》的狂放与《书谱》的婉约在其笔下有机融合,形成“疾而不浮,涩而不滞”的独特节奏。
结体:欹正相生,疏密有致
在结体上,包建新打破“平正安稳”的常规思维,追求“险中求稳、正中寓奇”的艺术效果,他善于运用“左低右高”“上紧下松”的动态平衡,使字势于险绝中复归平正,如“”字左部收缩而右部舒展,“”字上部密聚而下部疏朗,既得黄庭坚“长枪大戟”的开张之势,又含米芾“风樯阵马”的欹侧之姿,他注重字与字之间的“顾盼生情”,通过大小、方圆、开合的变化,形成“字字有法,而又无法”的自然之态。
章法:虚实相生,气韵贯通
包建新的章法布局深受“计白当黑”美学思想影响,强调“行气贯通”与“节奏变化”,其作品或疏可走马,如条幅《赤壁赋》中字距疏朗,行气贯通,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或密不透风,如手卷《道德经》中字距紧密,却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形成视觉韵律,避免局促压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常在行草作品中融入“破行”“破格”的处理,通过错落穿插打破行列的机械感,使整体章法如“行云流水”,既有音乐的节奏感,又有绘画的构图美。
墨法:浓淡枯润,层次丰富
墨法是包建新书法的点睛之笔,他擅长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营造丰富的艺术层次,作品中,墨色浓处如“乌玉”般沉厚,淡处如“雾霭”般朦胧,枯笔处飞白自然,润笔处丰腴华滋,如行书作品《心经》,以浓墨起笔,渐行渐淡,至“”字处枯笔飞白,再以淡墨润笔收尾,墨色的自然过渡与线条的提按变化相得益彰,形成“无声之乐,无形之舞”的审美意境。
不同时期风格演变(表格简述)
时期 | 艺术特点 | 代表作品 | 创作理念 |
---|---|---|---|
早期(1980s-1990s) | 以楷书、行书为主,笔法严谨,结构规整,师法“二王”与唐楷 | 《楷书千字文》《行书洛神赋》 | “先与古人合”,追求传统法度的精准掌握 |
中期(2000s-2010s) | 融入北碑笔意,线条遒劲,结体开张,碑帖结合初见成效 | 《行书条幅》《草书四条屏》 | “师古而出新”,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
2010s至今) | 风格成熟,个性鲜明,笔法自由,章法多变,强调“书为心画” | 《草书手卷》《自作诗行书轴》 | “从心所欲不逾矩”,以笔墨抒写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 |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包建新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青年书法展等重要展览,并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艺术成就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代表作如行书《滕王阁轴》,以行草笔意书写王勃名篇,笔势连绵,墨色淋漓,既保留了原文的文气,又注入了书家的情感,被誉为“文心与书意的完美融合”;草书《自作诗卷》,则通过奔放而不失法度的线条,展现诗人豪情与书家才情的交织,体现出“书卷气”与“金石气”的统一,他还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著有《碑帖融合的实践与思考》《行草书技法解析》等,为当代书法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艺术影响与传承价值
包建新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更是当代书法“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他打破了“帖学尚韵、碑学尚势”的界限,将二王的雅逸、北碑的雄强、明清的写意熔于一炉,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在书法教育方面,他长期担任高校书法专业导师,倡导“技道并重、心手双修”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青年书法人才,推动书法艺术的薪火相传,其作品既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又有对当代审美的敏锐把握,为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关问答FAQs
问:包建新书法的师承脉络是怎样的?他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哪些书法家的影响?
答:包建新早年师从地方名家学习楷书,后考入专业院校系统研习书法,主要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唐楷(欧阳询、颜真卿)、清代碑学大家(何绍基、赵之谦)及近当代沈鹏等书家影响,其风格融合了“二王”的秀逸、北碑的雄强与明清写意派的灵动,形成“碑帖互融、雅俗共赏”的个人面貌。
问:如何评价包建新书法中“碑帖融合”的特点?这种融合对当代书法创作有何启示?
答:包建新的“碑帖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以“帖学”为审美基调,以“碑学”为笔法支撑,通过“以碑入帖”“以帖润碑”的方式,使作品既有“金石气”的骨力,又有“书卷气”的雅韵,这种融合启示当代书法创作者:传统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可生长的基因;创新需在尊重传统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进行个性化表达,方能实现“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