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彰作为当代中国书法界的中坚力量,其书法艺术以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时代风貌相融合,在楷、行、草诸体上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造诣,他出生于书法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后系统研习历代碑帖,先后师从沈鹏、周慧珺等书法大家,在笔墨实践中逐渐形成“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风格。
陈博彰的楷书以唐楷为根基,尤精欧、颜、柳,同时融入魏碑的方笔雄强与北朝墓志的灵动多变,其用笔方圆兼备,起笔多藏露结合,行笔中锋为主,兼用侧锋取势,收笔或顿挫或轻提,既见唐楷的法度森严,又含魏碑的拙朴厚重,结体上,他打破唐楷的过于整饬,将欹侧、疏密、开合等矛盾元素统一于平衡之中,如《九成宫醴泉铭》的严谨与《张猛龙碑》的奇崛相融合,使楷书既端庄大气,又不失灵动之趣,代表作《楷书千字文》中,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精心推敲,点画之间顾盼生姿,整体气息连贯,展现出“楷法精严而意态自在”的境界。
行书是陈博彰最具个人书风的领域,他上溯“二王”的典雅流美,取法米芾的“刷字”劲健,兼收王铎的连绵跌宕,形成“快而不滑,畅而不浮”的独特笔调,其用笔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取势,转折处多圆转含蓄,偶露方折之笔,增强节奏变化,线条上,他追求“屋漏痕”般的自然质感,提按分明,粗细对比强烈,既见米芾的“风樯阵马”,又有王铎的“纵横奇崛”,章法布局上,他注重虚实相生,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营造出“行云流水”般的韵律感,行书作品《赤壁赋》中,全文三百余字一气呵成,字字独立而气脉贯通,墨色由浓渐淡,线条由润至枯,展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境界。
草书创作中,陈博彰以怀素的狂逸为骨,张旭的颠醉为神,融合孙过庭《书谱》的法度与黄庭坚的荡笔,形成“狂而不怪,草而有规”的风格,其用笔大胆泼辣,点画如“锥画沙”般劲健,连笔处如“折钗股”般圆转,线条的缠绕、断续、粗细变化极富节奏感,结体上,他打破草书的符号化倾向,将篆、隶、楷的笔意融入草书,使字形在狂放中不失法度,在奇崛中暗合规矩,章法布局上,他追求“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通过字组的疏密对比、行轴的左右摆动,营造出“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的动态美感,草书《古诗四帖》中,线条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却又在狂放中蕴含着精微的用笔变化,展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超技艺。
陈博彰的书法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其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八、九、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五届楹联书法展,并获全国“翁同龢书法奖”“林散之书法奖”等重要奖项,出版有《陈博彰书法作品集》《楷书技法与创作》《行书临摹与创作》等专著,多幅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作为书法教育家,他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某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培养了一批青年书法人才,其“传统为基、创新为魂”的教学理念影响广泛,艺术界评价其书法“熔铸百家,自成一格”,既有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又具当代艺术的时代感。
陈博彰书法风格与取法对照表
书体 | 主要取法对象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点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欧阳询、颜真卿、张猛龙碑 | 方圆兼备,藏露结合 | 严谨中见灵动,欹侧平衡 | 《楷书千字文》 |
行书 | 王羲之、米芾、王铎 | 中锋侧锋结合,提按分明 | 虚实相生,气脉贯通 | 《行书赤壁赋》 |
草书 | 怀素、张旭、黄庭坚 | 劲健圆转,缠绕断续 | 狂放有度,奇崛合度 | 《草书古诗四帖》 |
相关问答FAQs
Q:陈博彰书法的临摹路径是怎样的?
A:陈博彰强调“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临摹理念,初学阶段,建议从楷书入手,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筑基,掌握中锋用笔与结构法度;再临颜真卿《多宝塔碑》增强笔力,临张猛龙碑体会奇崛变化,行书先临王羲之《兰亭序》把握笔意,再临米芾《蜀素帖》提纯笔法,最后临王铎《草书诗卷》学习章法布局,草书从孙过庭《书谱》入手掌握使转技巧,再临怀素《自叙帖》体会狂逸,结合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强化线条张力,他主张“临帖要精,读帖要勤”,在反复临摹中理解古人的用笔逻辑与审美情趣,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Q:初学者如何学习陈博彰的书法风格?
A:初学者需遵循“循序渐进、碑帖结合”原则,以《楷书千字文》为范本打基础,重点掌握其方圆用笔与灵动结体,每日临写50字,精准模仿点画形态;过渡到行书,先单字练习《行书赤壁赋》,再关注字组连带与虚实章法,同时加强读帖分析线条提按与墨色变化;兼习魏碑、汉隶增强笔力厚重感,避免行书浮滑;最后在掌握技法后,融入个人情感,在法度基础上追求“自然书写”,逐步形成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