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铮(1935-202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创新的笔墨语言,在山水画、书法领域均建树卓著,他幼承庭训,六岁临池,十岁习画,遍临晋唐宋元经典,后师从国画大师傅抱石、书法大家高二适,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其书画作品既承文人画“逸品”之韵,又具时代审美之新,被誉为“笔墨当随时代的践行者”。
艺术启蒙与成长历程
家铮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为前清秀才,家中藏书万卷,书画藏品颇丰,父亲工于小楷,母亲擅刺绣,耳濡目染之下,他自幼对笔墨线条敏感异常,七岁时,父亲为其启蒙《兰亭序》,每日临摹五十字,三年不辍,奠定了坚实的书法根基,十二岁拜入苏州画家吴待秋门下,习山水画从“四王”入手,上溯元四家、董巨,尤对倪瓒的“简逸”与黄公望的“浑厚”心摹手追,青年时期,他负笈南京艺术学院,受教于傅抱石先生,系统研习中国美术史与笔墨技法,常随导师登黄山、访匡庐,对自然山川的体悟使其画境渐脱前人窠臼。
20世纪60年代,家铮因时代际遇辗转于工厂、农村,这段经历反而让他贴近民间生活,将朴实的情感融入书画,他在劳作之余坚持写生,用毛笔记录江南水乡的渔舟唱晚、西北山塬的沟壑纵横,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70年代后,他回归专业创作,先后任职于江苏省美术馆、苏州书画院,期间与高二适先生过从甚密,于书法上深究章草与今草的融合,提出“草书当如行云流水,亦有屋漏痕之质”的美学主张。
艺术风格与技法特点
家铮的艺术创作以“传统为根,创新为魂”,其书画作品呈现出“浑厚中见灵秀,豪放中有精微”的独特风貌。
山水画方面,他突破明清以来“南北宗”的藩篱,主张“笔墨无派,气韵为上”,早年作品多取“高远”“深远”构图,山势雄奇,皴法以披麻皴、解索皴为主,墨色层层积染,得“厚重”之韵;中年后转而追求“平远”之境,构图疏朗,善留白,以“淡墨破笔”表现烟云变幻,用“焦墨点苔”提神醒目,形成“墨分五彩,虚实相生”的效果,其代表作《烟江叠嶂图》以江南山水为蓝本,融合米芾“米点皴”与王蒙“牛毛皴”,远山淡墨轻扫,中景浓墨勾勒,近景则施以花青赭石,层次分明而气脉贯通,被誉为“当代江南山水的典范”。
书法上,家铮五体皆能,尤以行草、章草见长,他早年精研《书谱》《十七帖》,后取法敦煌写经与汉简,将章草的“波磔”与今草的“使转”结合,形成“体势圆转而笔意古朴”的书风,其用笔“屋漏痕”与“折钗股”并用,线条遒劲而不失弹性,结字奇正相生,既有“二王”的典雅,又含汉魏的雄强,晚年所作《赤壁赋》长卷,单字错落有致,行气贯通如流水,墨色由浓至淡,节奏分明,展现出“心手双畅”的化境。
为更直观展现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以下表格列出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
时期 | 山水画特点 | 书法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1950s-1970s) | 构图严谨,皴法繁密,风格浑厚 | 以楷书、行书为主,法度森严 |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楷书千字文》 |
中期(1980s-1990s) | 疏朗开阔,善留白,墨色氤氲 | 融合章草与今草,风格渐趋自由 | 《烟江叠嶂图》、《章草古诗二十首》 |
晚期(2000s-2020) | 笔墨简逸,意境空灵,色彩清雅 | 行草老辣,线条张力十足,充满金石气 | 《溪山清远图》、《行草赤壁赋》 |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家铮一生创作书画作品千余件,烟江叠嶂图》《溪山清远图》《赤壁赋》《心经》等已成为当代书画经典,他的山水画三次入选全国美展,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书法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正书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并多次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收藏,1995年,他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除创作外,家铮在书画教育领域贡献卓著,他曾任苏州书画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办“家铮书画工作室”,培养弟子百余人,其中多人成为当今书画界的中坚力量,他主张“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强调“临古”与“写生”并重,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更当随性情”的艺术理念,对当代传统书画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影响与历史地位
家铮的书画艺术,上承宋元文人画的“逸品”精神,下启当代书画创新的“写意”新风,他以“笔墨”为语言,将自然山川、人生感悟、文化积淀熔于一炉,作品既有传统的“书卷气”,又有现代的“形式感”,他的山水画打破了地域风格的限制,将江南的温润与北方的雄浑融合,创造出“南北合一”的新图式;他的书法则打破了碑帖的界限,使“帖学”的流畅与“碑学”的朴拙相得益彰,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1年,“家铮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其书画精品120余件,吸引了数十万观众参观,评论家称:“家铮的艺术,是传统笔墨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是文人画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他的作品不仅被艺术界推崇,更被普通大众喜爱,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理想。
相关问答FAQs
Q1:家铮的书画创作中,哪些传统元素被创新运用?
A1:家铮在创新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水画中“皴法”的融合,他将米芾的“米点皴”、王蒙的“牛毛皴”与范宽的“雨点皴”结合,创造出“点线面交织”的新皴法,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二是书法中“章草”与“今草”的嫁接,他保留了章草的“波磔”特征,融入今草的连贯笔势,使章草更具流动性,解决了传统章草“过于古拙”的局限;三是色彩运用上,他在水墨基础上借鉴青绿山水的设色法,以淡花青、赭石晕染,使山水画既有水墨的韵味,又有色彩的层次,突破了传统文人画“重墨轻色”的范式。
Q2:家铮的艺术理念对当代书画创作有哪些启示?
A2:家铮的艺术理念对当代书画创作的启示可概括为“守正创新”与“情理交融”。“守正”即坚守传统笔墨的内核,他认为“笔墨是中国书画的基因,丢掉笔墨就丢掉了根本”,因此强调对经典法帖、古画的深度临摹,而非浅尝辄止;“创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主张“画山川当画心中之山川,写字当写胸中之逸气”,反对盲目追求形式创新而忽视内涵,他的实践表明,当代书画创作既需扎根传统的沃土,又需面向时代的活水,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