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当代山西画坛的中坚力量,以其扎根黄土、笔墨苍劲的山水画创作闻名于世,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将太行山的雄浑、黄河的奔腾、晋中的古朴融入笔端,形成了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晋地山水”风貌,在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他不仅以画笔描摹三晋大地的自然肌理,更以深厚的文化自觉诠释着山西的人文精神,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的重要桥梁。
生平与艺术道路:植根三晋,守正出新
周翔1958年生于山西太原,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绘画,少年时常流连于晋祠、双林寺等古迹,古建中的彩绘、壁画与匾额上的书法,在他心中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1978年,他考入山西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山西著名画家杨秀春、姚奠中先生,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大学期间,他遍临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等经典,对北方山水的“雄、厚、苍、润”有了深刻理解。
毕业后,周翔分配至山西画院从事创作工作,自此开启了“行万里路”的艺术生涯,他多次深入太行山、吕梁山、黄河沿岸写生,背着画板徒步于悬崖峭壁之间,记录下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与四季更迭,80年代,他游学于京津,与李可染、何海霞等大家交流,吸收“为山河立传”的创作理念,逐渐意识到“艺术必须扎根于地域文化”,90年代后,他的作品开始从对传统的模仿转向对山西本土精神的挖掘,提出“画晋中山水,写晋中魂魄”的创作主张,历任山西画院创作部主任、副院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艺术风格与技法:雄浑苍茫,晋韵独具
周翔的山水画以“晋地风骨”为核心,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不追求奇险构图,而是以平实视角展现山西山水的“大美无言”,笔墨上刚劲与灵动兼具,意境上苍茫与温润并存。
题材选择上,他聚焦山西三大标志性景观:太行山的“险”与“厚”、黄河的“动”与“阔”、晋中民居的“古”与“朴”,太行山是他笔下最常出现的形象,《太行秋色》《太行深处》等作品中,他通过“高远”“深远”构图,突出山峦的层叠交错,近景以浓墨皴擦出山石的坚硬质感,远景淡墨晕染,营造出“远山如黛”的空灵,黄河题材则强调“势”,在《黄河东流图》《壶口飞瀑》中,他以“卷云皴”表现水流的翻涌,用“留白”表现浪花的飞溅,传递出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晋中民居题材则转向人文关怀,《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作品,细腻刻画了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建筑细节,穿插古树、石桥、人物,让冰冷的建筑有了“烟火气”。
笔墨技法上,周翔深谙传统“五笔七墨”之妙,又融入个人创新,他用笔如“折钗股”“屋漏痕”,线条刚劲中含韧性,皴法上融合范宽“雨点皴”的密与李唐“斧劈皴”的劲,形成“点线面”交织的节奏感,墨色运用上,他善用“浓淡破湿”,近景山石以浓墨皴擦,中景云雾以淡墨渲染,远景则以“焦墨提神”,增强画面的层次感,色彩上,他突破传统水墨的单一,适度施以赭石、花青、胭脂等色,如表现秋日太行时,以赭石染山,花青染天,既保留水墨的雅致,又增强视觉冲击力。
为更直观呈现其风格特点,可参考下表: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
题材选择 | 以太行山、黄河、晋中民居为核心,突出山西地域特色,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 |
笔墨技法 | 融合“雨点皴”“斧劈皴”,线条刚劲,墨色浓淡干湿丰富,兼具“骨力”与“韵致” |
色彩运用 | 以水墨为基,适度施以赭石、花青,形成“雅俗共赏”的视觉效果 |
意境营造 | 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既有自然之壮美,又含人文之温度 |
代表作品赏析:笔墨传情,山河入画
周翔的代表作品多取材于山西本土,每一幅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也是对艺术本真的执着探索。
《太行秋色》(2005年)是其成名作,画面以秋日太行为主题,主峰巍峨,层林尽染,近景山石以浓墨“豆瓣皴”刻画肌理,坚硬如铁;中景红枫点缀其间,以胭脂色点染,如火焰般热烈;远景云雾缭绕,淡墨晕染,营造“秋山如醉”的意境,整幅画气势恢宏而不失细腻,既展现了太行山的雄浑,又传递出丰收的喜悦,被誉为“当代太行山水的典范”。
《黄河东流图》(2012年)以黄河壶口瀑布为表现对象,画面中黄河如巨龙奔腾,两岸峭壁对峙,他采用“S”形构图,增强水流的动感,用“飞白皴”表现浪花的飞溅,以“泼墨”渲染黄河的浑浊与壮阔,近景船夫奋力划桨的剪影,为画面注入人文气息,传递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晋祠古韵》(2018年)则转向人文景观,以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为核心,结合古柏、碑刻,展现千年古刹的庄重与古朴,他用“铁线描”勾勒建筑轮廓,线条刚劲精准;以“青绿山水”设色,赭石色的殿顶与青绿色的古柏相映,典雅庄重,画面中,阳光透过古柏洒在殿宇上,光影交错,仿佛让人听到历史的回响。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丹青载道,泽被后学
周翔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太行秋色》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黄河东流图》获“2012·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先后在太原、北京、广州、西安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山西博物院、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作为山西美术界的重要组织者,他推动了“黄土画派山西创作基地”的建立,牵头组织“晋地山水”系列展览,为山西画家搭建交流平台,他热心艺术教育,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培养青年画家数十名,其中多人在全国美展中获奖,他还积极参与文旅融合项目,为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创作系列画作,这些作品已成为宣传山西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更多人通过艺术了解山西、爱上山西。
周翔以画笔为媒,将三晋大地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魂融入艺术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周家山水”,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时代的回应——用雄浑的笔墨诠释山西的精气神,用细腻的情感传递家乡的温度,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他坚守本土立场,守正出新,为山西美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也让更多人通过他的画作,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厚重与三晋文化的魅力。
FAQs
问题1:周翔的创作中,山西哪些地域文化元素对他的影响最深?
解答:周翔的创作深受三大地域文化元素影响:一是黄土文化,太行山、吕梁山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成了他作品中“雄浑厚重”的基调,如《太行秋色》中对山石肌理的皴擦,正是对黄土高原地质特征的提炼;二是晋商文化,晋中民居的飞檐翘角、砖雕木刻,以及晋商“诚信、开拓”的精神,体现在《晋祠古韵》等对人文景观的刻画中,赋予作品历史厚重感;三是佛教艺术,五台山、云冈石窟的造像与壁画,影响了他用线的刚劲与色彩的庄重,如《五台山佛光》中佛像的勾勒,融入了壁画中的“铁线描”技法,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感。
问题2:周翔如何看待传统山水画技法与当代审美需求的融合?
解答:周翔认为,传统技法是根,当代审美是魂,二者必须辩证统一,他主张“师传统而不泥古”,继承范宽、李唐等北方山水的“皴法”与“骨法用笔”,但要根据当代人的视觉需求调整构图与色彩,如将传统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在色彩上突破“水墨为上”的局限,适度使用明亮色调,让作品更具时代气息,他强调“写生是桥梁”,通过写生收集自然素材,再将传统笔墨融入其中,实现“传统为体,当代为用”,让山水画既能承载文化记忆,又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