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张保甲(1935-2020),河南开封人,是我国当代书画艺术领域兼具传统功法与创新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自幼浸润于中原文化沃土,七岁临池学书,十岁习画,一生笔耕不辍,在书法与绘画两个领域均造诣深厚,其作品以“笔墨凝练、意境悠远”著称,被誉为“中原书画界的活化石”,张保甲的艺术人生,既是对古典书画传统的深度继承,也是对时代精神的个性化表达,其创作理念与实践对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艺经历:师古而不泥古,融通中西
张保甲的书画启蒙始于家学,祖父为前清秀才,家中藏有大量碑帖与画谱,他自幼临摹《九成宫醴泉铭》《芥子园画谱》,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15岁时拜入当地名家李砚田门下,系统学习欧阳询楷书与宋代院体花鸟画,尤其注重对“笔墨骨法”的锤炼,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等大师,在校期间,他不仅深入研习宋元绘画的“气韵生动”,亦吸收西方素描的造型能力与色彩理论,形成了“以书入画、以画润书”的艺术理念,毕业后,他扎根河南基层从事书画创作与教学,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传统,同时结合中原地域文化特色,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艺术风格:笔墨为骨,意境为魂
张保甲的艺术创作,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均展现出“守正创新”的鲜明特征,其书法以行书为最,兼及楷、草、隶,取法二王之飘逸、颜真卿之雄浑,融入汉隶的朴拙与魏碑的方劲,线条刚柔并济,结字端庄而不失灵动,他主张“书为心画”,作品中常蕴含文人书卷气,如行书作品《千字文》,通篇气韵贯通,既有传统法度的严谨,又有个性情感的流露。
绘画方面,张保甲擅长花鸟,兼及山水、人物,题材多取自中原风物,如牡丹、菊花、竹石、黄河等,他继承宋代院体画的精细与元代文人画的写意,笔墨上“工写结合”,设色淡雅而不失层次,其花鸟画构图疏密有致,善于以小见大,通过物象的呼应与留白的运用,营造出“画中有诗”的意境,墨竹图》,以浓淡墨表现竹之挺拔与飘逸,竹节用笔刚劲,竹叶以行草笔法写出,既有“胸有成竹”的自信,又见“笔随意走”的洒脱。
为更清晰展现其艺术风格,以下为书法与绘画风格特点对比表:
类别 | 字体/题材 | 笔法特点 | 章法/构图 | 意境追求 |
---|---|---|---|---|
书法 | 行书为主,兼及楷、草 | 中锋用笔,藏露结合,线条刚柔并济 | 疏密有致,行气贯通,字字呼应 | 端庄中见灵动,具文人书卷气 |
绘画 | 花鸟为主,兼及山水 | 工写结合,水墨为主,设色淡雅,线条遒劲 | 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物象呼应 | 以物喻情,诗书画印结合,意境悠远 |
代表作品:笔墨承载文化,作品见证时代
张保甲一生创作颇丰,其代表作品既有对传统的致敬,也有对生活的感悟,以下列举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墨竹图》轴(1985年创作,纸本水墨,纵138cm,横69cm,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作以“墨分五色”表现竹子的不同质感:浓墨画干,显其苍劲;淡墨画叶,展其飘逸,竹干自画面右下斜向生长,竹叶以行草笔法四散开来,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对比,左上角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既点明画意,又赋予竹子人格象征,成为其花鸟画的代表作。 -
《行书千字文》卷(2010年创作,纸本,纵30cm,横600cm,获全国书法展金奖)
此卷通篇以行书书写,结字严谨而不失变化,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作品中既有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又有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雄浑,体现出“熔百家于一炉”的艺术功力,卷尾自题:“书贵熟中生巧,妙在能生能熟,熟处求生”,是其书法理念的集中体现。 -
《黄河故道》图(1998年创作,设色纸本,纵180cm,横96cm,中国美术馆收藏)
此作突破传统花鸟画的题材局限,以黄河故道的沙丘、芦苇、飞鸟入画,表现中原大地的苍茫与生命力,构图上采用全景式视角,近景芦苇以写意笔法勾勒,远景沙丘以淡墨晕染,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设色上以赭石、花青为主色调,既显古朴,又富有时代气息。
社会影响:传承文脉,培育新人
张保甲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优秀的教育者与文化传承者,他曾任河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生致力于书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他强调“师古人更要师造化”,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勇于创新,其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多人成为中国书协、美协会员,成为当代书画界的中坚力量。
他积极参与“中原文化走出去”活动,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举办书画展,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出版的《张保甲书画集》《笔墨问道——我的书画观》等专著,系统梳理了其艺术理念与创作经验,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2015年,河南省文化厅举办“张保甲从艺八十年艺术展”,全面展示其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原书画界的一次盛宴”。
张保甲的艺术人生,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诠释,他以毕生精力探索书画艺术的内在规律,将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个人情感熔铸于笔墨之间,创作出大量兼具传统精神与时代气息的作品,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动的活水;真正的创新不是凭空的创造,而是对传统的深度激活,张保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美的书画作品,更是一种执着坚守、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来者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FAQs
张保甲的书法与绘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解答:张保甲主张“书画同源”,认为书法与绘画在笔墨、意境、气韵上密不可分,其书法的线条功力直接融入绘画,如画竹时用书法的“飞白”笔法表现竹节苍劲,画兰时以行书的流畅笔触表现叶片飘逸;绘画的构图与意境也反哺书法,使其行书作品更具画面感,疏密布局如山水画般错落有致,这种“以书入画、以画润书”的理念,使其书画作品呈现出笔墨与意境的高度统一,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代表作品《墨竹图》为何能成为经典?
解答:《墨竹图》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笔墨精炼,通过浓淡墨的变化表现竹子的刚柔并济,竹节用笔刚劲,竹叶以行草笔法写出,既有法度又有个性;二是意境深远,结合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将竹子的自然属性与人格精神相融合,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三是章法巧妙,竹子自右下斜向生长,左上留白题诗,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对比,既符合传统构图法则,又富有现代审美张力,因此被誉为“文人画的当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