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家王玉玺是当代中国画坛中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传神写照”为核心艺术追求,在人物画领域深耕五十余载,作品既承袭了晋唐工笔的严谨、宋元写意的灵动,又融入了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深刻洞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王玉玺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在书香门第,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师,常以《芥子园画谱》为启蒙,教他描摹人物衣纹,少年时他痴迷于故宫博物院藏的《历代帝王图》,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念萌生浓厚兴趣,197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蒋兆和、叶浅予等大家,系统学习了传统人物画的线描、设色技法,同时深入研究西方素描与解剖学,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中西融合基础,毕业后,他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选择深入西北、西南地区采风,在田间地头、市井街巷观察普通人的生活百态,这些经历让他的作品跳出了传统文人画的雅致框架,多了几分泥土气息与人间温度。
在艺术风格上,王玉玺的作品呈现出“工写相生、形神兼备”的鲜明特点,他擅长将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率性结合,线条既具“铁线描”的刚劲挺拔,又含“折芦描”的飘逸灵动,尤其注重通过衣纹的转折变化展现人物的体态与性格,设色方面,他突破传统工笔重彩的程式化用色,在保留石青、朱砂等传统矿物颜料厚重质感的同时,大胆融入水彩的透明感与丙烯的覆盖力,形成“重而不艳、淡而不薄”的色彩层次,例如其代表作《黄土谣》,通过老农脸上深刻的皱纹、粗糙的手部肌理,以枯笔皴擦与淡墨晕染结合,既真实再现了西北劳动者的沧桑感,又以背景中明亮的黄土高坡与天空的暖色调,赋予作品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他的历史人物画同样别具一格,《孔子周游列国图》中,他没有刻意强调圣人的威严,而是通过孔子与学生围坐树下、目光温和的细节,将其“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玉玺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人物画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他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带教百余名学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更要随人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关注现实生活,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王玉玺人物画集》《传神与写心——我的创作手记》等专著,近年来,他致力于“新文人画”探索,尝试将书法笔意、诗词意境融入人物画,使作品更具文化深度。
技法维度 | 具体表现 |
---|---|
线条语言 | 以“铁线描”为骨,融入“兰叶描”的韵律,衣纹转折处见力度,面部线条则用“游丝描”求细腻 |
色彩体系 | 传统矿物颜料(石绿、赭石)与现代材料(丙烯、水彩)结合,形成“古雅而鲜活”的视觉效果 |
精神表达 | 注重“眼神刻画”,通过瞳孔微光传递人物内心,如《母亲》中慈祥与坚韧交织的目光 |
相关问答FAQs
问:王玉玺的人物画与其他当代画家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王玉玺的独特性在于他“传统技法的当代性转化”,不同于部分画家对西方抽象艺术的简单挪用,或对传统笔墨的表面复刻,他深研晋唐宋元的“传神”美学,同时将西方解剖学、透视学融入造型,使人物既有传统笔墨的“气韵生动”,又有现代写实主义的“真实可感”,他始终关注“小人物”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历史人物,都赋予其平凡而崇高的生命质感,这与许多聚焦宏大叙事或纯粹形式探索的画家形成鲜明对比。
问:王玉玺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他提出“守其神而忘其貌”的原则,即守住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核心精神,但在形式语言上大胆突破,在传统“没骨法”基础上,他尝试用色块直接塑造人物体积,减少线条勾勒;在构图上,借鉴西方摄影的“黄金分割”与“动态构图”,打破传统人物画“主大从小”的程式,但他始终强调,创新不能脱离文化根脉,其所有技法实验最终都服务于人物精神的表达,正如他所说:“笔墨可以新,但画中的‘人’必须是中国人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