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原名禀原,字重梅,号萧盒、别署本爱兰堂,祖籍广东梅县,1896年生于江西萍乡,1996年逝世于北京,享年100岁,他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是近现代中国艺坛的“世纪老人”,其书画作品融碑帖之长,兼具文人画的雅逸与金石学的浑厚,在书法、绘画、诗词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被誉为“文人书画的典范”。
萧劳的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其父萧惠林为晚清举人,精通诗词书画,萧劳幼年随父读书,临池学书,诵读诗文,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10年,他考入南京江南优级师范学堂,受教于李瑞清、萧屋泉等名师,李瑞清是清末民初重要的书法家、画家,擅长碑学,主张“求篆于金,求隶于石”,对萧劳的书法影响尤为深远,萧劳从李瑞清处习魏碑、汉隶,得其笔法之雄强;又随萧屋泉研习帖学,取其行草之流便,逐渐形成了“碑帖融合”的艺术风格,1914年,他赴北京任教育部视学,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之余,潜心书画创作,与当时的陈师曾、汤涤、余绍宋等书画家过从甚密,共同推动了北京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
在书法领域,萧劳诸体皆擅,尤以行草、隶书见长,他的行草书取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融入北碑的骨力与章草的笔意,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结字疏密有致,气韵生动,其晚年所作行草,笔墨老辣,天真烂漫,既有“屋漏痕”的浑厚,又有“锥画沙”的遒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隶书则直取汉碑精髓,临习《张迁碑》《曹全碑》等汉隶名品,用笔厚重古朴,笔画方中带圆,波磔分明,结字宽博端庄,兼具庙堂之气与山林之趣,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书法论著《萧劳书法选》《萧劳论书札记》等亦成为研究近现代书法的重要文献。
绘画方面,萧劳以文人画为宗,擅长兰、竹、梅、菊等花卉题材,兼及山水,他的兰竹师法郑板桥、石涛,又融入个人对自然的体悟,用笔简练概括,墨色清润雅致,构图疏密得当,意境空灵淡远,所作兰花,以“墨兰”著称,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表现兰花的清雅脱俗,叶之俯仰、花之向背皆生动传神;墨竹则挺拔劲健,枝叶穿插有序,有“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君子之风,他的山水画不多,但意境深远,笔墨苍润,常以书法笔法入画,强调“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萧劳的绘画作品注重诗、书、画的结合,常自题诗句,书画相映成趣,文人气息浓厚,如《兰竹图》以兰竹为主体,配以行草题诗:“竹有劲节兰有芳,君子之风立中央”,笔墨与诗意相得益彰,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
作为一位跨越世纪的艺术家,萧劳的艺术生涯见证了近现代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变革,他坚守文人画的传统精神,同时又吸收碑学、西学等新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还是一位教育家,曾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他还是一位诗人,著有《萧盒诗集》《萧劳诗词选》等,其诗词意境高远,格调清新,与书画作品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其完整的文人艺术世界,1996年,萧劳在北京逝世,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风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下是萧劳生平重要年表:
年份 | 重要事件 |
---|---|
1896年 | 出生于江西萍乡,原名禀原,字重梅 |
1910年 | 考入南京江南优级师范学堂,师从李瑞清、萧屋泉 |
1914年 | 赴北京任教育部视学,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1920年代 | 与陈师曾、汤涤等书画家交游,潜心书画创作 |
1949年后 | 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社长等职 |
1980年代 | 在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览 |
1996年 | 于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
相关问答FAQs
问:萧劳的书法艺术为何能融合碑帖两家?
答:萧劳的书法融合碑帖,源于其深厚的师承与个人的艺术实践,早年,他师从李瑞清(重碑学)和萧屋泉(重帖学),系统学习了碑学的雄强与帖学的流便,李瑞清“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的主张,让他掌握了北碑、汉隶的笔法与结构;而萧屋泉对帖学的研习,则让他领悟到“二王”行草的韵律与风神,在创作中,萧劳以碑为骨,用笔方劲、结构沉稳,奠定作品的“金石气”;以帖为韵,使线条流畅、气脉贯通,增添作品的“书卷气”,他将碑的“质”与帖的“文”有机结合,形成了“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打破了碑帖对立的界限,成为近现代碑帖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
问:萧劳的绘画题材为何偏爱“四君子”?
答:萧劳偏爱兰、竹、梅、菊“四君子”题材,源于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审美与个人的人格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君子”象征着君子的高洁品格:兰花清雅幽独,竹子劲节虚心,梅花傲雪凌霜,菊花淡泊隐逸,萧劳作为文人画家,通过描绘“四君子”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怀,以画言志,以物喻人,他笔下的兰竹,既有郑板桥的“瘦硬”与石涛的“纵逸”,又融入了个人的平和心境,强调“人品即画品”,通过笔墨的简练与意境的空灵,传达出文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四君子”题材也便于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体现“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使作品更具文人画的笔墨趣味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