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家刘玉楼,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京华艺文世家,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氛围,耳濡目染间对绘画艺术萌生浓厚兴趣,其早年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传统笔墨技法,师从李苦禅、李可染等画坛大家,深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真谛,从艺四十余载,他始终扎根北京这片文化沃土,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创作方向,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与北方山水的雄浑气韵相融合,逐渐形成“浑厚苍劲中见灵动,古朴典雅中蕴生机”的独特艺术风貌。
在艺术师承上,刘玉楼既承袭了京津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又坚守了文人画“诗书画印一体”的审美传统,他早年精研宋元山水,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疏淡均有深悟;后转益多师,于近代齐白石的写意花鸟、李可染的积墨山水中汲取养分,将北派山水的刚健骨法与南派山水的氤氲墨韵巧妙结合,形成了“以书入画,以墨统色”的用笔特色,其笔下的线条如“屋漏痕”,刚柔并济;墨色处理上讲究“五墨俱全”,浓淡干湿焦层次分明,尤其擅长在积墨破墨间营造空间的深远感,使画面既有传统山水的“可游可居”之境,又具现代视觉的张力与冲击力。
刘玉楼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北京”这一文化母题展开,他笔下的山水,多取材于京郊长城、燕山秋色、颐和园烟云等熟悉景致,却并非简单对景写生,而是通过“目识心记”与“意象营造”的结合,赋予作品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如代表作《燕山秋韵》,以高远构图展现长城的蜿蜒雄姿,近景以浓墨勾勒山石肌理,中景施以赭石花青渲染秋色,远景则用淡墨虚化,营造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意境界,其花鸟画则偏爱松、梅、荷、菊等传统题材,尤擅画松,常以浓墨画松干,细笔勾松针,辅以淡墨点苔,表现松柏的傲骨与生命力,如《松鹰图》中,苍松如龙,雄鹰独立,笔墨间透出北方文人的刚正气节。
为清晰呈现刘玉楼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可将其创作阶段与风格特点归纳如下:
阶段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艺术追求 |
---|---|---|---|
早期(80-90年代) | 注重传统笔墨锤炼,以写实为主,构图严谨,设色沉稳,受李苦禅大写意花鸟影响较深 | 《春山图》《荷韵》 | 打下传统根基,体悟“笔墨当随时代”,在继承中寻找个人语言 |
中期(2000-2010年代) | 融入写意元素,笔墨趋于灵动,题材拓展,尝试将山水与花鸟结合,注重意境营造 | 《燕山秋韵》《松鹰图》 | 突破传统程式,探索北方山水的现代性表达,强调“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的统一 |
成熟期(2010年代至今) | 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融合,形神兼备,墨色层次丰富,构图疏密有致,文化内涵深厚 | 《长城烟云》《荷塘清趣》 | 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以笔墨反映时代气象,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
作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玉楼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他长期从事国画教育,坚持“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众多青年画家;同时积极参与“中国画进校园”“非遗保护”等文化活动,致力于让传统艺术走进大众生活,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专业机构收藏,成为当代北京画坛“传统派”与“创新派”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相关问答FAQs
问:刘玉楼的山水画与其他北方山水画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区别主要体现在笔墨语言与意境营造上,刘玉楼在继承北方山水“雄浑、厚重”特质的同时,更注重融入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书卷气”,他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线条兼具力度与韵律,避免北方山水常见的“刻板”感;在墨色处理上,善于将积墨的浑厚与破墨的灵动结合,使画面既有北方山水的苍茫之气,又不失南方山水的温润雅致,他的作品多融入北京地域文化符号,如长城、燕山等,赋予传统山水画更鲜明的时代印记与地域特色。
问:刘玉楼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关系?
答:他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延续,他曾提出“传统是源,创新是流,无源则流枯,无流则源滞”的观点,具体而言,创作者需深入研习传统笔墨、构图、意境等核心要素,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精神,而非简单模仿形式;同时要关注时代审美与生活体验,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使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他反对“为创新而创新”的猎奇倾向,也反对“泥古不化”的保守主义,主张“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在传承中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