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展采访中,笔墨背后的文化故事如何打动人心与传承?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墨韵传承·当代书法艺术展”在市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汇聚了全国50位书法家的120余幅精品力作,涵盖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既有对《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的临摹致敬,也有结合时代主题的原创创作,展览现场墨香四溢,观众或驻足品评笔法细节,或用手机记录下心仪的作品,为深入了解展览背后的文化深意与书法艺术的当代传承,记者特别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特邀顾问、著名书法家李明远先生。

书法展采访

展览基本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 展览名称 | 墨韵传承·当代书法艺术展 |
| 展览时间 | 2023年10月15日-11月15日 |
| 展览地点 | 市美术馆1-3号展厅 |
| 展览主题 | 传承经典·笔墨当随时代 |
| 展品数量 | 120余幅 |
| 参展作者 | 50位(老中青三代书法家) |
| 特色板块 | 经典临摹区、主题创作区、互动体验区 |

记者:李老师您好,本次展览以“传承经典·笔墨当随时代”为主题,您认为当代书法如何在传承中体现时代精神?
李明远:书法艺术的核心是“笔墨”,而“笔墨”的生命力在于“时代”,传承经典,首先要吃透传统,比如展览中的经典临摹区,年轻书法家临摹《兰亭序》时,不仅要模仿王羲之的笔法流畅,更要理解魏晋时期“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时代气质;临摹颜真卿《祭侄文稿》时,要体会那份“痛彻心扉”的家国情怀——这是传承的“根”,而体现时代精神,则需要书法家走出书斋,关注当下生活,比如我的作品《都市晨光》,用行书的流动线条表现高楼林立的城市剪影,将楷书的端庄与行书的灵动结合,试图在笔墨中融入现代人的节奏与活力,当代书法不是简单复制古人,而是要让古老的笔墨与当代人的情感、生活产生共鸣。

记者:展览中不少青年书法家的作品充满新意,有的甚至融入了设计元素,您如何看待年轻一代在书法传承中的创新?
李明远:年轻一代的书法家让我看到书法的未来,他们有扎实的传统功底,比如95后书法家张晓雨的隶书作品《数字时代》,在《曹全碑》的典雅基础上,将“0”“1”等数字符号巧妙融入章法,既保留了隶书“蚕头燕尾”的特征,又暗合了当代科技主题,这种创新是“戴着镣铐跳舞”——没有脱离传统笔法,却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突破,创新也要避免“为创新而创新”,我曾看到一些作品过度追求视觉效果,用大量色彩拼接或夸张变形,反而削弱了书法本身“以线传情”的魅力,真正的创新,是让传统笔墨在当代语境下“活”起来,就像古人将汉简演变为楷书,将王羲之的“妍美”发展为颜真卿的“雄浑”,都是时代赋予书法的新生命。

书法展采访

记者:数字化时代,书法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短视频、线上展览层出不穷,这对书法艺术是冲击还是机遇?
李明远:机遇远大于冲击,过去,书法是“象牙塔里的艺术”,如今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书法家可以实时演示执笔、运笔,观众能直观看到“永字八法”的细节,这种“沉浸式”传播让书法变得可亲近,比如去年一位书法家在直播间教写“福”字,单场观看量破千万,很多年轻人因此第一次拿起毛笔,线上展览也打破了地域限制,偏远地区的观众能欣赏到国宝级书法作品,但挑战在于,碎片化传播可能让学习者忽略“系统学习”的重要性,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心法”——执笔的松紧、行笔的徐疾、墨色的浓淡,都需要长期实践体会,我建议线上传播可以多做一些“深度内容”,比如结合历史背景讲解书法名作,或者拆解单字的结字规律,让观众不仅“看热闹”,更能“看门道”。

记者:对于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您觉得如何引导他们走进书法、爱上书法?
李明远:关键是要让书法“接地气”,对青少年来说,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比如用书法写喜欢的诗词、动漫角色,甚至游戏台词,降低“入门门槛”,我们展览的互动体验区就专门设置了“书法盲盒”,观众可以抽取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书写成书签,很多孩子玩得不愿走,对普通观众,书法不需要“看懂”那么多高深理论,感受笔墨的节奏美、线条的韵律美就足够了,就像听音乐不需要懂乐理,只要旋律能触动你,书法也是一样——颜真卿的雄浑让你感受到力量,王羲之的飘逸让你体会到自由,这就是书法的魅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书法+”活动,比如书法与茶道、香道的结合,让书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

采访结束时,李明远先生指着展厅出口处的一幅“众志成城”草书作品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每一笔都凝聚着中国人的精神气度,这个展览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传统,一头连着当代;一头连着艺术家,一头连着普通人,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共鸣’。”

书法展采访

相关问答FAQs
Q:书法展对普通人有哪些实际意义?
A:书法展不仅是艺术欣赏,更是文化熏陶与心灵滋养,普通人通过展览可以近距离感受笔墨的力度、线条的韵律,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了解书法背后的历史典故(如《兰亭序》的曲水流觞)和人文精神(如颜真卿的忠义品格),能增强文化认同感;部分展览设置的互动体验区(如拓印、书写春联)还能让观众亲手实践,在书写过程中放松身心、培养专注力,让书法从“遥远的艺术”变为“可触摸的生活”。

Q:初学者学习书法,应该从哪种书体开始?需要准备哪些工具?
A:建议初学者从楷书入门,楷书结构规整、笔法清晰,有助于掌握汉字间架结构和基本运笔规律,打好基础后再过渡到隶书(古朴)、行书(流畅)等书体会更轻松,经典楷书范本推荐颜真卿《多宝塔碑》(雄浑大气,适合初学者掌握笔画力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结构严谨,适合学习楷书法度),工具方面,初学者无需追求昂贵,准备一支兼毫笔(软硬适中)、一刀毛边纸(经济实惠)、一砚墨汁(方便省力)、一个砚台(或小碟子代替)和一张毛毡(防止墨迹渗透)即可,关键是坚持每日练习,从简单的横、竖、撇、捺开始,循序渐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翡翠手镯皮子有何玄机?种水鉴别还是价值密码?
« 上一篇 08-31
佚名书画家,身份成谜,艺术价值如何被重新发现?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