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耀,1958年生于江苏苏州,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自幼浸润江南水乡文化,少年时师从山水画大家亚明、宋文治,系统研习宋元传统,四十余年深耕笔墨,逐渐形成“气韵生动、浑厚苍茫”的独特艺术风貌,其作品既承文人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精髓,又具当代视觉张力,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被誉为“南北交融的山水践行者”。
李明耀的艺术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78-1990年)以传统笔墨为根基,潜心临摹《富春山居图》《早春图》等经典,尤重黄公望的“淡墨干皴”与倪瓒的“逸笔草草”,作品多表现江南山水的温润朦胧,如《平江秋意图》以披麻皴层层晕染,勾勒出苏州水巷的烟雨迷离,获1989年全国首届山水画展优秀奖,中期(1991-2009年)他五上黄山、三赴太行,将北方山川的雄浑刚劲融入江南韵致,笔墨转向“浓淡相济、刚柔并济”,代表作《太行秋色》以斧劈皴刻画岩壁肌理,辅以花青赭石设色,展现秋日太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磅礴气象,该作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2010年后进入成熟期,他突破传统山水“可望不可即”的疏离感,尝试将现代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融合,创作《江南忆·系列》,如《江南忆·运河新韵》以青绿为底,勾勒古运河畔的粉墙黛瓦与现代桥梁,在传统“三远法”中融入平面构成,让山水成为“可居可游的生活空间”,引发广泛共鸣。
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他提出“笔墨为骨,意境为魂,时代为脉”的创作理念,主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出版《李明耀山水画集》《笔墨江南——李明耀的艺术世界》等著作,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余场,并担任“全国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导师,培养青年画家百余人,为当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
艺术分期 | 时间段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奠基期 | 1978-1990年 | 师法传统,笔墨精谨,侧重江南山水意境营造 | 《平江秋意图》《虎丘清晓》 |
变革期 | 1991-2009年 | 融合南北,拓展题材,强化墨色层次与空间张力 | 《太行秋色》《黄山松云图》 |
成熟期 | 2010年至今 | 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山水与人文景观共生 | 《江南忆·运河新韵》《都市山林》 |
相关问答FAQs
-
问:李明耀的山水画如何体现“南北融合”的艺术特色?
答:李明耀的“南北融合”体现在笔墨、意境与题材的有机统一,早期他受江南文人画影响,善用披麻皴、米点皴表现山水的温润,墨色淡雅,体现“南韵”;后游历北方,吸收北方山川的雄浑气质,以斧劈皴、折带皴刻画山岩的刚毅肌理,墨色追求浓淡对比,形成“北骨”,如《太行秋色》中,既有江南山水的氤氲墨气,又有北方山岩的硬朗线条,刚柔并济;构图上打破传统“高远”“深远”的单一视角,将江南的“平远”与北方的“高远”结合,营造出既有烟雨朦胧又有雄浑壮阔的多元意境。 -
问:李明耀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
答:他坚持“守正创新”,以传统笔墨为根基,融入当代审美意识,笔墨上,他延续宋元“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强调书法线条的书写性,如皴法中融入篆书的圆劲与隶书的方折;在墨法上探索“破墨”“积墨”的当代表现,通过墨色层叠营造空间深度,题材与构图上,他突破传统山水“避世”的疏离感,将现代城市景观、人文符号融入画面,如《江南忆·运河新韵》中,古运河的拱桥与现代高楼在同一空间对话,既保留传统山水的“可游可居”之境,又反映当代人的生活记忆,实现“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