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于保凤,当代中国画坛一位承古开新的重要代表,其艺术创作以山水画为基,行草书为翼,在笔墨间熔铸南北宗之长,于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独树一帜,生于齐鲁文脉之地,自幼浸润于书画氛围,少年时临摹《芥子园画谱》《兰亭序》,青年时期遍访名山大川,师从名家而未拘泥于门派,最终形成“浑厚中见灵秀,苍劲中蕴韵致”的独特艺术风貌。
于保凤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学熏陶,祖父擅写意花鸟,父亲精于书法,童年时案头常备文房四宝,耳濡目染间对线条与墨色生出天然亲近,及长,入美术学院系统学习,临摹宋元山水真迹,研习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萧疏,同时深研书法,从钟繇《宣示表》入楷书,上溯汉魏碑刻,下追王铎行草,奠定“以书入画”的笔墨根基,他常说:“书画同源,笔法相通,字之点画如画之皴擦,字之结构如画之章法。”这种对书画互融的深刻体悟,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核心逻辑。
于保凤的艺术风格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0-1990年代)以“师古”为主,笔墨严谨,构图规整,多摹写传统范式,如《仿李唐万壑松风图》,笔力沉雄,皴法繁密,可见对北宋院体画的深入研习,中期(1990-2010年代)进入“融古”阶段,在传统中加入写意元素,尝试将南宗的“墨分五色”与北宗的“斧劈皴”结合,作品如《黄山云海图》,以泼墨破色表现云雾流动,以干笔皴擦刻画山石肌理,既有南宗的灵动,又有北宗的骨力,2010年代后进入“创新”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意境当承文脉”的理念,作品如《溪山清远图》,将现代构成意识融入传统山水,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墨色上以宿墨法增强层次感,线条中融入篆书的圆劲与草书的飞动,形成“老笔纷披而气韵生动”的新面貌。
其代表作《溪山清远图》(2018年)堪称风格成熟的标志,此画取法“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却跳出浅绛山水的惯常设色,以水墨为主,仅在山脚、树梢处施以淡赭,更显清雅,构图上,近景坡岸数株老松,枝干如屈铁,以行草笔法写就;中景溪流蜿蜒,留白处云气往来,似有水声;远景远山朦胧,以淡墨晕染,层次分明,最妙者,于山石间题跋自作诗“溪山不语自清远,云卷云舒任去留”,字迹大小错落,与山势相呼应,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另一幅书法作品《赤壁赋》(2020年),以行草书就,结字奇正相生,线条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既见王羲之的飘逸,又含张旭的狂放,通篇气脉贯通,与苏轼文章的旷达意境浑然一体。
于保凤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其对传统书画理论的当代诠释,他提出“笔墨三境”——“技进于艺,艺进于道,道进于心”,强调从技法到精神再到心灵的升华,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书法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举办个展,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收藏,他致力于书画教育,担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培养了一批青年艺术家,推动传统书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于保凤常说:“作画如品茗,需慢火细焙,方能出真味;作书如练剑,需千锤百炼,方能见锋芒。”他反对为创新而创新,主张“守正创新”,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方能叶茂,日常创作中,他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每年至少两个月深入名山大川写生,观察山川之变,体悟自然之趣,将写生稿与心中丘壑结合,创造出既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形象。
于保凤艺术分期与风格特点
艺术分期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1980-1990年代) | 笔墨严谨,摹古为主,构图规整,重笔墨技法 | 《仿李唐万壑松风图》《楷书千字文》 |
中期(1990-2010年代) | 融古出新,南北宗结合,写意增强,重意境营造 | 《黄山云海图》《行草滕王阁序》 |
晚期(2010年代至今) | 笔墨自由,传统与现代融合,重精神表达,构图新颖 | 《溪山清远图》《篆书心经》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于保凤的书画艺术中,如何体现“以书入画”的理念?
解答:于保凤的“以书入画”理念贯穿其创作始终,具体而言,在用笔上,他将书法的“永字八法”融入绘画皴法,如行书的“勒”法用于勾勒山石轮廓,草书的“使转”笔法表现云气流动,使画面线条富有书法的节奏与韵律;在墨法上,借鉴书法的“浓淡干湿”变化,以浓墨点苔,淡墨渲染,干笔飞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在章法上,书法的“计白当黑”理念被用于画面留白,如《溪山清远图》中云气的留白,既表现空间感,又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他常在画中题跋,字迹与画面笔墨风格统一,达到“书画一体”的艺术效果。
问题2:于保凤的艺术创作对当代书画界有哪些启示?
解答:于保凤的艺术创作对当代书画界主要有三点启示:其一,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他通过“守正创新”,将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结合,证明传统艺术在当代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二,“外师造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他坚持写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反对闭门造车,提醒当代艺术家需扎根生活,避免创作陷入空洞;其三,书画同源的理念在当代仍具价值,他通过书法与绘画的互融,拓展了艺术的表现语言,启示书画家应打破画种界限,在跨界中寻找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