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维崧(1920—2005),江苏苏州人,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自幼浸染传统文化,少年时师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后长期从事书法创作、研究与教育,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章维崧的书法艺术植根传统,融碑帖于一炉,以楷书、行书见长,兼具文人的书卷气与金石的厚重感,其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力,更折射出时代审美的新变,对当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维崧的书法学习之路,始于对传统经典的系统临摹,幼年时,他随父习字,从唐楷入手,临习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多宝塔碑》,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青年时期,他拜入沈尹默门下,沈氏“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对他影响至深,沈尹默强调“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章维崧遂上溯魏晋,精研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下涉宋元,取法苏轼、米芾、赵孟頫,形成了“以帖为体,以碑为用”的创作理念,他尤其注重对北魏碑版的研习,临习《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汲取其方笔峻挺、结构开张的特点,将其融入行书创作中,使作品既有帖学的流畅婉转,又有碑学的雄强骨力,这种“碑帖互补”的探索,打破了清末以来碑学与帖学的壁垒,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书法风格上,章维崧的艺术面貌呈现出“端庄而不失灵动,厚重而富有韵致”的独特气质,其楷书取法欧阳询的严谨与颜真卿的雄浑,结字方正中见险绝,笔画遒劲而不失弹性,如“屋漏痕”般的线条质感,既体现了对传统笔法的深刻理解,又融入了个人温润平和的性情,代表作《楷书千字文》中,每个字都如“精工雕琢的玉器”,笔画起收分明,结构疏密有致,展现出“楷法精严”的极致追求,行书则是章维崧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他融合王羲之的飘逸、苏轼的丰腴与米芾的跌宕,形成“自然流畅、意态横生”的风格,其行书作品往往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线条富于节奏变化,或如“行云流水”,或如“高山坠石”,章法上讲究“计白当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营造出“气韵生动”的视觉效果,如《行书赤壁赋》,通篇一气呵成,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又通过书法的笔墨语言传递出豁达超逸的人生情怀。
章维崧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书法理论的贡献与教育实践,他主张“书以载道”,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的体现,在《书法浅谈》《论碑帖融合》等文章中,他系统阐述了“技进乎道”的艺术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积累并重:“学书者必先临摹古帖,务求形似,再求神似,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还提出“书法当随时代”,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与“盲目创新”两种极端,在教育领域,章维崧长期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其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临创,鼓励学生在传统中寻找自我,形成了“严谨而开放”的教学风格,他的学生中,有多人成为中国当代书法界的骨干力量,推动了江南地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章维崧书法艺术的特点,以下是其主要书体风格对照表:
书体 | 代表作品 | 风格特点 | 用笔特点 |
---|---|---|---|
楷书 | 《楷书千字文》《千字文》 | 端庄雄浑,结构严谨,楷法精严 | 方笔为主,起收分明,笔画遒劲 |
行书 | 《行书赤壁赋》《自作诗卷》 | 流畅自然,意态横生,气韵生动 | 中锋行笔,侧锋取势,提按分明 |
草书 | 《草书古诗四首》 | 洒脱奔放,笔势连绵,节奏感强 | 使转自如,牵丝引带,一气呵成 |
章维崧的书法艺术,是20世纪中国书法“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缩影,他以毕生精力践行“碑帖融合”的理念,既坚守传统文化的根脉,又勇于探索时代审美的表达,为当代书法树立了“守正创新”的典范,他的作品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彰显了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正如他所言:“书法者,心画也,字如其人,书为心印。”章维崧的书法,正是他人格与学养的结晶,至今仍滋养着后学,引领着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方向。
FAQs
问:章维崧的书法学习对沈尹默的“碑帖融合”理论有哪些继承与发展?
答:章维崧完整继承了沈尹默“碑帖融合”的核心思想,即以帖学为体,以碑学为用,打破碑帖对立的壁垒,在继承方面,他沿袭了沈尹默“以二王为宗”的帖学根基,注重对王羲之、王献之等经典帖学的临摹,追求“笔笔有来历”;同时吸收北碑的方笔、结构特点,增强作品的力量感,在发展方面,他将碑帖融合的范围从清末民初的“碑帖互补”拓展为“碑帖互渗”,即在单字中融合碑的笔意与帖的韵致,如行书中既有碑的方折雄强,又有帖的圆转流畅,形成了更具个人风格的面貌,使“碑帖融合”从理论实践走向了艺术创新。
问:章维崧的书法对当代书法教育有哪些启示?
答:章维崧的书法教育实践对当代有三点重要启示:其一,“技道并重”,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的结合,反对“重技轻道”,主张学书者需提升文学、历史等综合素养;其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审美倾向指导临创,鼓励学生在传统中寻找自我,而非千人一面;其三,“守正创新”,既要深入临摹经典,掌握传统笔法与章法,又要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避免“固守传统”或“盲目求新”的极端,这些理念对当代书法教育培养“有传统、有个性、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