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如杰书法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以其深厚的笔墨功底、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幼承庭训,临池不辍,早年遍临汉魏碑刻、唐宋法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根基;后遍访名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雄秀相济、碑帖融合的艺术面貌,其书法诸体皆能,尤以楷书、行书见长,作品既守传统法度,又具时代气息,被业内誉为“南碑帖融合的践行者”。
卢如杰的书法之路,始终贯穿着“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他主张“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认为书法传承必须以传统为根基,但更需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早年,他潜心研习《张迁碑》《礼器碑》等汉碑,从中汲取古朴雄浑的笔意;后又深研“二王”行草书、颜真卿楷书,领悟“屋漏痕”“折钗股”的笔法精髓,这种“碑帖兼修”的路径,使他的作品既有碑学的雄强方劲,又有帖学的温润雅逸,例如其楷书作品《心经》,结体宽博端庄,笔画遒劲有力,深得颜体之精髓,同时融入魏碑的拙朴质感,显得沉稳而不失灵动;行书作品《赤壁赋》,则流畅自然,行气贯通,既有“二王”的雅逸,又具米芾的欹侧变化,展现出“无意于书而佳”的高妙境界。
在艺术风格上,卢如杰书法呈现出“雄、秀、逸、厚”的四大特点。“雄”体现在其用笔的力度与气势,如横画如勒马缰,竖画如坠石,力透纸背;“秀”表现为结体的精巧与笔画的细腻,在雄浑中不失雅致,如行书中的牵丝引带,轻盈灵动;“逸”是其作品的气韵,通过笔墨的疏密、浓淡变化,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文人气息;“厚”则源于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不同书体中,其风格各有侧重:楷书端庄雄浑,以“静”为胜;行书流畅自然,以“动”见长;草书奔放淋漓,以“势”夺人,这种多元而统一的艺术面貌,彰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把握与灵活驾驭。
书体 | 风格特征 | 代表作品 | 艺术影响 |
---|---|---|---|
楷书 | 端庄雄浑,结体宽博,笔画遒劲,融合颜体与魏碑笔意 | 《心经》《千字文》 | 被视为“当代颜楷典范”,被多所院校选为教学范本 |
行书 | 流畅自然,行气贯通,融合“二王”雅逸与米芾欹侧 | 《赤壁赋》《兰亭序集联》 | 以“行云流水”之势广受好评,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 |
草书 | 奔放淋漓,点画狼藉,法度森严,兼取怀素、孙过庭之长 | 《古诗四首》《自作诗卷》 | 以“狂而不怪”的草风,成为当代草书创作的重要代表 |
卢如杰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文化传播者,他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担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举办书法讲座百余场,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他积极参与“书法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公益活动,用笔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国际书法交流展,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还出版了《卢如杰书法集》《楷书技法解析》等十余部著作,为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卢如杰的书法,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技巧与情感的共鸣,他用笔墨书写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也用作品诠释着书法艺术的当代价值,在未来,相信他将继续在书法之路上探索前行,为书坛带来更多经典之作。
FAQs
问:卢如杰书法的临创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卢如杰强调“读帖先于临帖”,主张通过分析经典碑帖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把握其精神内涵而非形貌,临帖时注重“意临”,即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如临《兰亭序》时,不仅学其行气,更尝试通过笔墨节奏传递“天下第一行书”的雅逸之情,创作中,他注重“以情驭笔”,根据书写内容调整笔墨状态,如书写豪放诗词时用笔刚劲,书写婉约诗文时用笔温润,实现“书为心画”的艺术追求。
问:如何欣赏卢如杰书法中的“文人气息”?
答:卢如杰书法中的“文人气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书卷气”,其作品多书写经典诗文,通过文字内容与笔墨形式的结合,传递传统文化的底蕴;二是“金石气”,融合碑刻的浑厚与帖学的雅逸,用笔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形成“刚柔并济”的质感;三是“自然气”,结体不刻意求奇,在平正中见险绝,章法疏密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欣赏时,可从笔墨技巧、结字章法、文化内涵三个层面入手,体会其作品“雄秀相济、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