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家何润成是中国当代版画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艺术创作扎根于岭南乡土,以刀为笔,以木为纸,将潮汕地区的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熔铸于方寸之间,他的作品既有传统木刻的质朴厚重,又融入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被誉为“潮汕乡土文化的视觉诠释者”。
何润成1945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一个普通的工匠家庭,自幼受潮汕传统工艺的熏陶,对雕刻、绘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1960年,他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著名版画家杨讷维、陈望等先生,系统学习了木刻、铜版、石版等多种版画技法,在校期间,他深受新兴木刻运动“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影响,将目光投向基层生活,尤其是潮汕乡村的风土人情,这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核心母题,1970年代毕业后,他回到潮汕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同时坚持版画创作,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以“乡土叙事”为主题,以“水印木刻”为主要技法的艺术风格。
何润成的艺术风格以“写实中见写意,厚重中显灵动”著称,他擅长运用木刻的刀法语言,通过不同刀具的灵活组合,创造出丰富的线条与肌理效果,在他的作品中,粗犷的木刻刀痕既保留了木板的天然质感,又精准地勾勒出人物、景物的形态与神韵,他常用圆口刀表现山石的圆润厚重,用三角刀刻画衣纹的细腻流畅,用平口刀营造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色彩运用上,他突破传统木刻的单色 limitation,大胆借鉴中国画的色彩理念,采用水印套色技法,使画面既有木刻的刀味木趣,又具备水彩画的清新淡雅,色彩多以潮汕地区常见的土黄、赭石、青灰为主调,既呼应了乡土的自然色调,又赋予作品沉静而温暖的诗意。
何润成的创作始终围绕“潮汕乡土”展开,他的作品是一部视觉化的潮汕文化史诗,从《岁月》《山乡晨曲》等早期作品对乡村劳动生活的直接描绘,到《潮汕人家》《古寨新晖》等系列作品对传统建筑、民俗风情的深度挖掘,再到《海丝帆影》《南澳风云》等近期作品对潮汕历史与海洋文化的当代诠释,他的创作脉络清晰地展现了潮汕地区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潮汕人家》系列最具代表性,他以潮汕传统民居“四点金”“下山虎”为背景,刻画了老人、孩童、工匠等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画面中的门神、木雕、潮剧脸谱等元素,不仅是对潮汕民俗文化的忠实记录,更是对地域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坚守,在《岁月》一画中,一位老匠人专注雕刻木偶的特写,背景是斑驳的墙壁与堆积的工具,粗粝的刀痕与细腻的人物表情形成对比,既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坚守,也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为艺术家,何润成从未停止对版画语言的探索与创新,1990年代,他尝试将现代构成融入传统木刻,在《古寨新晖》中,他以几何化的分割重构古寨建筑,通过黑白灰的节奏变化,营造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视觉张力,进入21世纪,他又将目光投向潮汕海洋文化,在《海丝帆影》中,他运用大刀阔斧的木刻语言表现海浪的汹涌,同时以细腻的套色表现帆影的轻盈,刚柔并济间展现了潮汕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当代版画展,并赴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展出,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艺术创作,何润成还致力于版画教育的推广,他在潮汕地区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培养了一批青年版画家,并通过举办版画 workshops、建立乡村版画基地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版画艺术,他认为,版画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尤其是水印木刻,其制作过程中的“刻、印、染”等工序,蕴含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值得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
何润成的艺术生涯,是乡土情怀与艺术创新的完美结合,他用木刻刀记录潮汕大地的历史记忆,用色彩与线条诠释普通人的生活诗意,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成为研究潮汕文化的重要视觉文献,在当代艺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何润成始终坚持“扎根生活、面向时代”的创作理念,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力量。
以下是何润成艺术年表的部分关键节点:
年份 | 艺术事件 |
---|---|
1960年 | 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杨讷维、陈望等 |
1975年 | 作品《山乡晨曲》入选广东省美展,首次引起关注 |
1986年 | 《潮汕人家》系列获全国版画展优秀奖,确立艺术风格 |
1998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何润成乡土版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0年 | 潮汕版画教育基地成立,任艺术总监,推动版画普及 |
2020年 | 《海丝帆影》系列获中国版画奖,完成个人艺术创作梳理 |
相关问答FAQs
何润成的版画创作中,潮汕文化对他的艺术风格有哪些具体影响?
解答:潮汕文化对何润成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且多维,在题材选择上,潮汕地区的乡村生活、传统建筑(如“四点金”“下山虎”)、民俗活动(如潮剧、赛龙舟)、民间工艺(如木雕、剪纸)等,成为他创作的核心素材,使作品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在艺术语言上,他借鉴了潮汕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如潮剧脸谱的夸张线条、木雕的立体感,将其融入木刻的刀法中,形成粗犷而细腻的独特风格,他运用圆口刀模仿木雕的圆润肌理,用三角刀刻画潮绣的精细纹样,潮汕文化中“重乡崇商”“开拓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他的主题表达中,如《海丝帆影》系列对潮汕海洋文化的诠释,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在色彩运用上,潮汕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土黄、青灰、赭石等色调,以及民间艺术中热烈的对比色,被他转化为水印木刻的典雅配色,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辨识度。
在数字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何润成如何看待传统版画的传承与创新?
解答:何润成认为,传统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在坚守核心精神基础上的时代演进,传承方面,他强调对传统版画“技艺”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坚守,技艺上,水印木刻的“刻、印、染”等工序蕴含着中国传统工匠的耐心与智慧,需要年轻一代系统学习和实践;人文精神上,新兴木刻“为人生而艺术”的关怀意识,要求艺术家始终扎根生活,关注时代,避免创作陷入形式主义的空泛,创新方面,他主张在“内容”与“媒介”上寻求突破,内容上,应结合当代社会议题,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赋予传统版画新的时代内涵;媒介上,可以适度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版画的融合,例如用数字软件辅助构图设计,但核心仍需保留手工制作的“温度”——刀痕的力度、墨色的层次、纸张的质感,这些都是数字艺术难以替代的版画本体语言,他强调:“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版画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