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肖益光,1965年生于湖南长沙,自幼浸润于湖湘文化沃土,兼习书法与绘画,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创新的河流中深耕四十余载,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绘画擅山水,兼及花鸟,作品既有晋唐风骨,又具当代气息,被誉为“湖湘文人画的当代传人”。
肖益光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庭熏陶,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书家,幼时常伴祖父研墨铺纸,看其挥毫泼墨,耳濡目染间对笔墨生出浓厚兴趣,及长,师从湖南名家李立(篆刻)、史穆(书画),系统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富春山居图》等经典,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他早年以书法为基,遍临魏晋碑帖,尤得王羲之之飘逸、米芾之跌宕,后融汉隶朴拙与魏碑险峻,逐渐形成笔力遒劲、结体奇正相行的个人风格,及至中年,转攻绘画,以书法用笔入画,提出“书画同源,以书为魂”的创作理念,使笔下山水既有笔墨的骨力,又有意境的悠远。
其书法作品,笔法精妙而意态生动,行草书如《心经长卷》(2020年),通篇气脉贯通,行笔如行云流水,转折处含蓄蕴藉,牵丝引带自然天成;结字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于欹正相生中见巧思;墨色浓枯交替,枯笔处如万岁枯藤,湿笔处如润含春雨,展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境界,楷书则取法欧阳询《九成宫》,兼收颜真卿之雄浑,笔画刚劲挺拔,结构法度森严,却不失灵动之气,如《朱子家训四条屏》(2018年),既见传统功力,又具时代审美。
绘画方面,肖益光以山水为最擅,他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每年必游历名山大川,观察山石草木之形态,体悟四时景致之变化,其山水画多取材湖湘山水,如《衡山烟雨》《洞庭秋色》等系列,既保留宋元山水的丘壑营构,又融入当代人的审美视角,技法上,他以披麻皴、解索皴表现山石肌理,用墨讲究“墨分五色”,浓淡干湿层层晕染,营造出烟云缭绕、气象幽深的空间感,如《潇湘烟雨图》(2018年),以湿笔渲染烟雨朦胧,山峦以淡墨勾勒,再以浓墨点苔,辅以小桥、屋舍、渔舟点缀,画面清旷悠远,充满诗意,花鸟画则重写意,寥寥数笔便得物象神韵,如《荷塘清趣》(2022年),荷叶以大笔泼墨,恣肆淋漓,荷花以中锋勾勒,简洁传神,留白处尽显水天一色,清雅脱俗。
从艺数十载,肖益光始终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理念,他认为,传统是艺术的根脉,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二者不可偏废,在创作中,他既深入研究古代法帖与画论,汲取前人智慧;又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与审美变迁,尝试将西方构成意识、色彩理论融入传统笔墨,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其艺术成就得到业界广泛认可,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国画画展,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2019年,在长沙举办“肖益光书画艺术展”,展出书法、绘画作品80余件,全面呈现其艺术风貌;2022年出版《肖益光书画作品集》,成为研究当代湖湘书画艺术的重要文献。
肖益光的艺术人生,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写照,他以笔墨为语言,以文化为根脉,在书画艺术的天地中不断探索,既守护着文人的精神家园,又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他所言:“笔墨当随时代,而时代的笔墨,必植根于传统的土壤。”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使其作品在当代艺坛独树一帜,也为后学树立了典范。
肖益光艺术分期与成就简表
时期 | 阶段特点 | 代表作品/事件 |
---|---|---|
早期(1980s-1990s) | 临摹经典,奠定传统功底 | 师从李立、史穆;临摹《兰亭序》《富春山居图》 |
中期(2000s-2010s) | 师法自然,融合中西理念 | 创作《黄山松云图》;提出“以书入画”理念 |
成熟期(2010s至今) | 风格成熟,形成个人语言 | 举办“肖益光书画艺术展”(2019);出版作品集(2022) |
FAQs
问:肖益光先生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他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具体而言,他会深入研究经典法帖与古画,比如临摹《兰亭序》体会笔法,研读《林泉高致》理解山水意境;关注当代审美,尝试将平面构成、色彩理论融入创作,如在《潇湘烟雨图》中,用现代构图分割画面,但笔墨语言仍保持传统韵味,做到“守其神,忘其形”,既不脱离传统,又具时代气息。
问:初学书画者可以从肖益光的艺术实践中借鉴哪些经验?
答:重视“读帖”与“读画”,他常说“临帖是临其形,读帖是悟其神”,建议初学者不仅要动手临摹,更要分析作品的笔法、结构、意境;坚持“师法自然”,他每年游历名山大川,观察写生,避免创作陷入程式化;保持“跨界思维”,他认为书法与绘画同源,练习书法能提升绘画的线条表现力,绘画的构图也能丰富书法的章法,建议兼修两者,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