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胜,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耳濡目染间对书画艺术萌生浓厚兴趣,少年时师从当地名家张逊三先生习书法,临摹《颜勤礼碑》《九成宫醴泉铭》,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及长,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山水画技法,师从著名画家张志民、陈玉圃等先生,深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真谛,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学院派技法,而是遍游黄山、泰山、桂林等名山大川,在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南方山水的灵秀熔于一炉,逐渐形成“笔墨苍润、意境深远”的个人艺术风格。
作为当代书画领域的探索者,李金胜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其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隶书,行草取法“二王”的飘逸洒脱,兼收米芾的“刷字”之率性,用笔刚柔相济,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既有碑学的厚重骨力,又帖学的灵动气韵,隶书则融合《曹全碑》的秀美飘逸与《张迁碑》的方劲古拙,结体扁方中见变化,笔画蚕头燕尾,波磔分明,于端庄中见灵动,古朴中含新意,他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及花鸟,笔墨上追求“写意”与“写实”的平衡,山水画多取材齐鲁大地与江南烟雨,构图上注重“三远法”的运用,或高远、或深远、或平远,营造出咫尺千里的空间感;皴法上,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交替使用,墨色则浓淡干湿相生,或焦墨渴笔显山石之嶙峋,或淡墨渲染现云雾之迷蒙,画面既有北宋山水的雄浑壮阔,又有元人山水的淡雅空灵,花鸟画则多以梅、兰、竹、菊为题,用笔简练概括,设色清雅脱俗,寥寥数笔便将物象之神韵勾勒而出,体现出“书画同源”的艺术精髓。
在艺术创作之外,李金胜亦致力于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播,他深耕传统书画美学十余年,发表论文《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现代审美转型》《书法用笔中的“骨力”与“韵致”》等十余篇,出版《李金胜书画作品集》《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探析》等专著,系统梳理了自己的艺术心得与传统书画的传承脉络,作为济南画院专职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多次参与全国性书画展览,作品《溪山清远图》《荷塘清趣》《临兰亭序》等先后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山水画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专业机构收藏,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发起“书画进校园”“文化下乡”等活动,每年赴中小学、社区授课数十场,捐赠书画作品百余幅,以实际行动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以下为李金胜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的简要梳理:
类别 | 风格特点 | 代表取法 | 代表作品 |
---|---|---|---|
书法 | 行草:刚柔相济,线条灵动,兼具碑帖之美;隶书:方劲古拙,结体多变,融汉隶诸家之长 | 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曹全碑、张迁碑 | 《临兰亭序》《隶书千字文》《行草赤壁赋》 |
绘画 | 山水:笔墨苍润,构图深远,融南北画风;花鸟:简练概括,意境清雅,体现文人画精神 | 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容膝斋图》、郑板桥墨竹 | 《溪山清远图》《泰山秋霁》《荷塘清趣》 |
李金胜的艺术之路,是一条在传统中扎根、在自然中生长、在创新中绽放的道路,他始终认为,书画艺术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精神与个人修养的体现,他在创作中不断锤炼技艺,更注重“画外功夫”的积累——读书、品茶、游历、思考,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融入笔墨,使作品既有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又充满当代生活的鲜活气息,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笔墨当随时代,但时代的根在传统,只有深入理解传统的精神内核,才能创作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年近六旬的李金胜仍保持着每日临池、创作的习惯,他的工作室里,既有对经典的反复临摹,也有对自然的写生稿,更有大量探索创新的习作,他说:“书画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愿以毕生之力,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上,继续探索,为中华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李金胜先生在书画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1:李金胜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他强调“师古”是基础,需深入研习经典,掌握笔墨规律与美学精神,如书法中临摹“二王”的用笔技巧,绘画中学习范宽的皴法、倪瓒的构图,这些都是传统艺术的“根”;但“创新”是灵魂,需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他在山水画中加入现代构成意识,通过墨色的浓淡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力;书法则在行草中融入个人情绪,使线条更具节奏感与表现力,他主张“师古不泥古”,既要守住传统的“底线”,又要敢于突破“程式”,最终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
Q2:对于初学书画的爱好者,李金胜先生有哪些具体的学习建议?
A2:李金胜建议初学者遵循“先专后博、循序渐进”的原则,书法应从楷书入手,选择一本经典碑帖(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临摹,掌握基本笔画与结体规律,再逐步过渡行草、隶书等书体;绘画则从“白描”与“写生”开始,练习线条控制能力,再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如披麻皴、点苔)或花鸟画的“没骨”“工笔”技法,要注重“读画”与“读书”,多看展览、画册,提升审美修养;同时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如《画论》《书谱》),理解书画背后的文化内涵,要坚持“勤练”与“悟性”结合,每日保证一定练习时间,更要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体会笔墨韵味,避免“为技法而技法”,他常说:“学书画如熬汤,需慢火细炖,急不得也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