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这座依山傍海、人文荟萃的高等学府中,艺术教育始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石,而油画作为西方经典艺术形式,在厦大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深耕本土、融合中西的杰出代表,其中以高虹教授为代表的油画家群体,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视野和创作实践,成为连接闽南地域文化与当代艺术探索的重要纽带,高虹教授不仅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资深教授、硕士生导师,更是一位以画笔为媒介,持续书写时代记忆与人文情怀的艺术家,其艺术生涯与教学实践,深刻影响着厦门乃至全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高虹的艺术之路始于对绘画基本功的执着追求,早年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求学期间,她便以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色彩敏锐的感知力崭露头角,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师从国内油画名家,系统研习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现代表现语言,这段求学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油画艺术并非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厦门,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将个人创作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开启了“以闽南为根,以艺术为魂”的创作探索。
在艺术风格上,高虹的创作呈现出“写实为基、表现为魂、诗意为境”的鲜明特质,她的作品多以闽南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和日常生活为题材,既有对客观物象的精准捕捉,又融入了主观情感的深度提炼,她笔下的闽南古厝系列,通过对红砖墙、燕尾脊、木雕石刻等元素的细腻刻画,不仅再现了传统建筑的独特美学,更在光影的流转中注入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斑驳的墙面是岁月的痕迹,窗棂间透过的光线则是历史的回响,冷峻的写实笔触下,涌动着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守护,而在海洋主题的创作中,她则突破了传统风景画的具象局限,以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大海的辽阔与力量:时而如暴风雨般激烈,暗蓝色调中夹杂着白色的浪花,仿佛能听到海浪拍击礁石的轰鸣;时而如月光下般静谧,银灰色的海面与星空融为一体,营造出空灵而深邃的诗意,这种从“具象”到“意象”的升华,正是高虹将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念相融合的成果。
高虹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闽南乡村的传统风貌面临着冲击,她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变迁,创作了《拆迁日记》《新家园》等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既记录了老建筑的消逝,也描绘了新生活的图景,画面中既有对过往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许,灰色与暖色的交织,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引发观众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反思,她还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创作了《渔港晨曦》《市井烟火》等作品,通过平凡人物的日常瞬间,展现闽南人坚韧、乐观的精神品格,让艺术真正扎根生活、反映时代。
作为厦门大学油画专业的核心教师,高虹在教学上秉持“技道并重、因材施教”的理念,她认为,油画教学不仅要传授技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文化素养,在课堂上,她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常常带领学生深入闽南乡村、渔港、古厝,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她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技法的束缚,大胆尝试不同的艺术语言,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拓宽视野,多年来,她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其中不少学生在国内外美术赛事中获奖,或成为高校、艺术机构的骨干力量,为厦门乃至全国的油画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除了教学,高虹还积极参与艺术理论研究,发表了《闽南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体现》《当代油画教学中的地域性探索》等多篇学术论文,主编了《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作品集》,为推动闽南油画艺术的学术化、体系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高虹教授的艺术成就与创作脉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一览表: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尺寸(cm) | 材质 | 主题与艺术特点 |
---|---|---|---|---|
《渔舟唱晚》 | 2015 | 120×90 | 布面油画 | 描绘闽南渔村黄昏景象,暖色调与冷色调对比鲜明,光影细腻,表现渔民生活的宁静与诗意。 |
《海韵系列·涌》 | 2018 | 150×100 | 布面油画 | 以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手法表现海浪的动态,笔触奔放,色彩浓烈,传达大海的力量与生命力。 |
《古厝新语》 | 2020 | 100×80 | 布面油画 | 聚焦闽南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碰撞,细节刻画与象征手法结合,探讨文化传承与变迁。 |
《市井烟火》 | 2022 | 80×60 | 布面油画 | 以市井小贩为题材,写实笔触中融入温情,展现闽南人平凡生活中的坚韧与乐观。 |
高虹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油画学会展等重要学术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厦门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她还曾获得“福建省文艺百花奖”“厦门大学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创作的肯定,更是对她在推动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发展中所做贡献的褒奖。
在高虹看来,艺术创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我始终在寻找一种能够同时承载地域文化、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的语言。”这种探索精神,让她在油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也让她的作品成为闽南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表达,对于厦门大学而言,高虹教授及其代表的油画家群体,不仅是艺术教育的践行者,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塑造者——他们用画笔记录时代,用艺术滋养心灵,让厦门大学的艺术底蕴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问:高虹教授的油画创作中,闽南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高虹教授油画中的闽南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视觉符号和情感表达三个层面,题材上,她聚焦闽南特有的自然景观(如大海、渔港)、人文建筑(如红砖古厝、燕尾脊)和生活方式(如渔村生活、市井烟火),这些题材本身就是闽南文化的直接载体;视觉符号上,她提炼了闽南建筑中的木雕、石刻、砖纹等细节,以及海洋的波涛、渔船的形态等元素,通过油画的笔触和色彩进行艺术化处理;情感表达上,她融入了对闽南文化的敬畏与认同,作品中既有对传统美学的守护,也有对现代性冲击下的文化变迁的反思,体现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内核与“重乡崇祖”的文化情怀。
问:高虹教授在厦门大学的油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与个人创作结合?
答:高虹教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技法实践+理论启发”的三维模式引导学生,她定期组织学生深入闽南乡村、渔港、古厝等地进行写生和田野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性,积累视觉素材和情感体验;在技法教学中,她鼓励学生将西方油画的写实、表现等技法与闽南传统艺术的线条、色彩等元素结合,比如用油画的厚重笔触表现古厝的红砖质感,用抽象的色彩语言表现海洋的韵律;她通过理论课和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化路径,鼓励学生从个人视角出发,挖掘闽南文化中与现代生活共鸣的切入点,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艺术语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创作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