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家于景明,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在泉城的水光山色中浸润成长,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国画爱好者,常以水墨写意描绘大明湖的荷、千佛山的松,童年的于景明便在祖父的笔墨启蒙下,对“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有了懵懂的认知,1983年,他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水彩画家高光耀先生,系统学习水彩技法,大学期间,他既沉迷于透纳水彩中光影的魔法,又醉心于宋代山水画“三远法”的意境,逐渐在心中埋下了“中西合璧”的创作种子,毕业后,他背起画包游历江南,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周庄流水的桨声灯影、乌镇篷船的欸乃之声,这些充满诗意的景致像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他曾说:“江南的烟雨让我明白,水彩的‘湿’不仅是技法,更是情感的载体——就像水墨的‘晕’,能让画面呼吸。”
于景明的创作理念,核心是“写意”二字,他反对对景写生的机械复制,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他看来,水彩的最高境界不是精准再现,而是传递意境与情感,他将这种理念概括为“三性”:一是“水性”,尊重水的流动性,让颜色在水的作用下自然晕染、渗透,形成不可复制的肌理,正如他笔下的《晨雾中的拙政园》,湿画法让远处的亭台楼阁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能听到雨滴落在湖面的轻响;二是“色性”,善用冷暖色对比制造张力,表现晨曦时用暖橙与湖蓝的碰撞,让阳光穿透薄雾的瞬间跃然纸上,表现暮色时用紫罗兰与赭石的交融,勾勒出黄昏的温柔与厚重;三是“意境性”,将中国画的“留白”与“虚实相生”融入水彩,让画面既有具象的景致,又有空灵的想象空间,观者看似“空白”处,实则能感受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悠远。
他的技法特点,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个人的创新,为更清晰地呈现,可参考下表:
技法类型 | 操作要点 | 代表作品举例 |
---|---|---|
湿画法 | 趁纸未干时叠加颜色,利用水的扩散表现朦胧感,多用于天空、水面、雾气 | 《晨雾中的拙政园》《荷塘月色》 |
干画法 | 待纸干后层层罩染,刻画细节,如建筑纹理、树叶脉络、人物服饰 | 《老胡同的雪》《黄河人家》 |
留白技巧 | 利用纸的白色表现光影(如阳光、月光)或空间(如云雾、水面),避免“填满”画面 | 《荷塘月色》中的月光、《雪山远眺》中的云雾 |
水分控制 | 远景多水显空灵,近景少水显厚重;干湿结合形成节奏,如《黄河入海》中水的流动感与山石的厚重感对比 | 《黄河入海》《江南烟雨图》 |
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于景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下是其部分代表作的梳理: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尺寸 | 风格特点 |
---|---|---|---|
《晨雾中的拙政园》 | 1998年 | 76×56cm | 以冷色调为主,湿画法营造朦胧感,亭台楼阁在雾中若隐若现,虚实相生,充满江南诗意 |
《老胡同的雪》 | 2010年 | 89×63cm | 干画法刻画青砖灰瓦的质感,雪的留白与阴影形成对比,胡同里的红灯笼点缀暖色,充满生活气息 |
《荷塘月色》 | 2015年 | 68×50cm | 融合水墨写意,荷叶的浓淡变化与水面的波光相映,大面积留白表现月光,静谧中透着诗意 |
《黄河入海》 | 2020年 | 120×80cm | 大场景构图,粗犷笔触表现黄河的奔腾,暖色调渲染落日余晖,气势恢宏又充满力量 |
于景明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水彩画坛的推动,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国际水彩双年展,并获“中国水彩画学术奖”“中国水彩金彩奖”等荣誉,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举办讲座,提出“水彩要扎根中国土壤”,反对盲目模仿西方风格,其“意境水彩”的创作理念影响了众多青年画家,他还参与“水彩进校园”公益项目,亲自授课指导,让更多孩子感受水彩的魅力,他曾说:“水彩是轻便的艺术,一支笔、一张纸,就能记录生活、表达情感,我希望它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FAQs
问题1:于景明先生的水彩画中常出现“留白”,这种技法在创作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答: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手法,于景明将其融入水彩,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营造空间感,如《荷塘月色》中的大面积留白表现水面的开阔,让观者产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想象;二是突出主体,避免画面填满,如《老胡同的雪》中留白的雪地与深色的屋檐形成对比,强化了胡同的沧桑感;三是传递情感,留白处的“空”往往对应画面的“静”,如《晨雾中的拙政园》的留白营造出烟雨朦胧的诗意氛围,让观者感受到宁静与悠远,可以说,留白是他“以简驭繁”美学理念的直观体现。
问题2:初学者学习水彩画时,于景明的哪些创作理念或技法值得借鉴?
解答:初学者可从以下三方面借鉴:一是“先练水,再练色”,于景明强调“水是水彩的灵魂”,建议初学者先练习水分控制,比如在湿纸上滴加颜色,观察晕染效果,再逐步过渡到干画法的叠色,避免“脏”“乱”“死板”;二是“写生与创作结合”,他主张“写生是收集素材,创作是表达情感”,初学者可先从静物、风景写生入手,积累对光影、色彩的感知,再尝试加入主观情感进行创作,比如画同一棵树,清晨与傍晚的情感表达可以截然不同;三是“注重意境营造”,即使技法不成熟,也可通过留白、虚实对比等手法表达画面氛围,比如画夕阳时,不必完全涂抹天空,适当留白表现晚霞的通透感,让画面更有诗意,而非停留在“像不像”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