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赵俊山,1952年生于山东潍坊,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幼承庭训,六岁临池学书,十岁习画,一生致力于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代表性艺术家,其艺术生涯跨越六十余载,早年遍临魏晋碑帖、宋元画迹,后得启功、李可染等名师指点,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魏碑;绘画以山水为宗,兼攻花鸟,笔墨雄浑中见灵秀,意境深远,被誉为“书画双绝”的践行者。
赵俊山的艺术风格根植传统而自具面目,书法上,他融合碑帖之长,取法《张迁碑》的朴厚雄强与《兰亭序》的飘逸灵动,形成“刚柔相济、气象万千”的个人书风,其行草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结字奇正相生,既守晋唐法度,又具明清文人书写的率真意趣;魏碑则化方为圆,在金石气中注入温润笔意,避免了刻板僵硬,展现出“碑帖融合”的现代审美取向,绘画方面,他深研范宽、黄公望的“三远法”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注重写生与传统程式的结合,其山水画多取材泰山、黄山、漓江等名山大川,构图上常以“高远”显山势之巍峨,以“平远”展云水之浩渺,笔墨上既用斧劈皴的刚劲表现山石肌理,又以破墨、积墨法营造烟云变幻的层次感,营造出“可居可游”的诗意境界,花鸟画则取法徐渭、吴昌硕的写意精神,以书入画,用笔老辣,设色雅致,于简淡中见生机,如《荷塘清趣》系列,以浓淡墨色勾勒荷叶,胭脂点染荷花,寥寥数笔便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
为系统梳理其艺术演变脉络,特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时期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1960s-1980s) | 临摹传统为主,笔法扎实,书法以楷书、隶书为基,绘画侧重工笔写实,注重造型精准。 | 《楷书千字文》《仿宋人山水图》 |
中期(1980s-2000s) | 融合碑帖与画理,形成个人风貌,书法行草渐趋成熟,绘画由工转写,笔墨趋于苍劲。 | 《行书赤壁赋》《黄山松云图》 |
晚期(2000s至今) | “笔墨当随时代”,风格老辣空灵,书法强调“书为心画”,绘画追求“气韵生动”,意境升华。 | 《草书心经》《漓江烟雨图》 |
赵俊山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其对书画传承的贡献,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书画教育,提出“技进乎道,道法自然”的教学理念,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后师心源”,培养出大批优秀书画人才,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国山水画展,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美展优秀奖”等殊荣,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还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画展,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关问答FAQs
问:赵俊山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哪些相互影响?
答:赵俊山始终坚持“书画同源”的理念,书法与绘画相互滋养、相得益彰,其书法的“骨法用笔”直接融入绘画创作,如行草的“折钗股”“屋漏痕”笔法,被用于山水画的皴擦点染,增强了山石、树木的质感与生命力;绘画的“经营位置”理念也反哺书法章法,使书法作品在布局上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如《行书赤壁赋》中通过字形的错落与行气的贯通,营造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视觉韵律,体现了“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辩证法。
问:赵俊山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求平衡?
答:赵俊山主张“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早年他以“日临池书,夜读画理”的毅力深耕传统,临遍历代碑帖与画迹,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中年后他遍游名山大川,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写生与传统程式结合,如泰山之雄、黄山之奇、漓江之秀都被转化为独特的笔墨语言;晚年他更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在保留传统“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核心审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构成意识与个人情感,使作品既具有古典美学的高雅格调,又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