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钟琪作为名将,其书法有何独特魅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岳钟琪(1686-1754),四川成都人,清朝中期名将,官至川陕总督,以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大小和卓叛乱等战功显赫,被乾隆帝誉为“三朝武臣巨擘”,除却军事成就,岳钟琪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不凡造诣,其书作既承袭帖学流美之风,又融入武将英武之气,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风貌,为清代书法史留下了别具一格的武将墨迹。

岳钟琪书法

岳钟琪的书法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出生于四川岳家军后裔家族,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便系统学习书法,先临晋唐楷书,以欧阳询、颜真卿为基,打下了坚实的笔法功底;后习赵孟頫行书,取其流美圆润、结构严谨之长,奠定了“帖学”根基,青年时期从军,随父岳升龙征战西北,足迹遍及甘陕、青海等地,期间大量接触汉唐碑刻,尤其是碑碣上雄浑苍劲的笔触,对其书法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他逐渐突破帖学的柔美,融入碑学的雄浑,形成“帖为骨、碑为魂”的独特面貌,正如同时代文人评价其书“有武将之筋骨,含文人之气韵”。

从风格特征来看,岳钟琪书法以行书、楷书为主,兼具刚劲与秀逸的双重特质,用笔上,他讲究“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笔画如刀劈斧凿,起笔多含蓄内敛,行笔沉稳厚重,收笔则利落爽健,既有武将的果决,又有文人的从容,例如其行书作品《七绝诗轴》,用笔方圆兼备,横画如勒马缰绳,竖画似利剑出鞘,转折处刚劲而不失灵动,展现出“力透纸背”的功底,结体上,他崇尚“中宫收紧、四肢舒展”,字形方正稳健,笔画疏朗有致,既不似馆阁体的板滞,也不似文人书的张扬,而是于端庄中见变化,在险绝中求平衡,如楷书《心经册》,结体匀称而不呆板,笔画紧凑而气脉贯通,透出儒将的严谨与雅致,章法上,他注重行距疏朗、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整体布局疏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给人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开阔之感,与其军旅生涯的豪迈胸襟高度契合。

岳钟琪的传世书法作品虽不多,但件件堪称精品,行书《七绝诗轴》是其代表作,内容多为抒发军旅情怀或人生感悟,笔势开张,气势恢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楷书《心经册》以小楷写成,笔精墨妙,结体端庄,展现出极高的控笔能力,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院;《题泰山石刻行书》则融合碑意,用笔雄浑,结体奇崛,落款“岳钟琪”三字刚劲有力,尽显武将本色,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艺术追求,更成为研究清代武将书法与碑帖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

岳钟琪书法

岳钟琪的书法艺术,本质是其人生阅历与精神气质的外化,作为戎马一生的将领,他的书法中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有“翰墨修身”的儒雅;既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也是对武将书风的创新,在清代书法史上,他以“武将”身份跻身书家行列,打破了“文人书法”的垄断,为后世提供了“以武入书”的独特范例,其刚柔并济的风格,至今仍对书法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类别 说明
师承渊源 晋唐楷书(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行书,后融合汉唐碑刻 早年系统学习帖学,中年接触碑学,形成“帖骨碑魂”风格
风格特征 用笔刚劲(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结方正稳(中宫收紧、四肢舒展);章法疏朗(行距疏密、气脉相连) 兼具武将英武之气与文人儒雅之风,刚柔并济,自成一派
代表作品 行书《七绝诗轴》、楷书《心经册》、《题泰山石刻行书》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四川省博物院等,体现不同时期风格演变
历史地位 清代武将书法代表人物,“以武入书”的典范 填补清代武将书法研究空白,为碑帖融合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FAQs

问:岳钟琪的书法与同时期的“馆阁体”书法有何显著区别?
答:馆阁体是清代科举与官方文书推崇的书法风格,追求“方正、光洁、匀称”,强调规范统一,缺乏个性,多用于实用书写,艺术性较弱,岳钟琪书法虽也端庄,但突破了馆阁体的拘谨:用笔上,馆阁体以圆笔为主,柔媚乏力,而岳钟琪融入碑学方笔,刚劲有力;结体上,馆阁体结构呆板,而岳钟琪字形灵活多变,于险绝中求平衡;气质上,馆阁体体现“文人书卷气”,而岳钟琪书法兼具“武将豪迈气”,更具个性与生命力。

岳钟琪书法

问:目前岳钟琪的书法作品主要收藏在哪些机构?
答:岳钟琪的传世书法作品多藏于国家级及地方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行书《七绝诗轴》,是其成熟期代表作;四川省博物院藏有《楷书心经册》,展现其小楷功底;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机构亦有少量收藏,在四川、陕西等地的文物市场或私人藏家手中,偶见其题字、手札等作品现身,但多为珍稀之物,较少流通。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为何著名画家的独特艺术风格与精神总能引世人盛赞?
« 上一篇 08-28
心经书法常见格式有哪些?书写布局规范有何讲究?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