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龙老石,本名龙振海,1945年生于湖南湘西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浸润于笔墨丹青,以“承古开新”为艺旨,在书法与绘画领域均建树深厚,被誉为“当代文人书画的践行者”,他的艺术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从湘西山水间的启蒙,到京华求索的沉淀,再到晚年“笔墨当随时代”的蜕变,形成了兼具金石气书卷意与生活真趣的独特风貌,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影响远播海内外。
生平与艺术启蒙
龙老石的艺术基因源于家学,祖父是当地秀才,擅长小楷与水墨花鸟,幼年的他常在祖父书房临池不辍,从《玄秘塔碑》的端严到《兰亭序》的飘逸,在日复一日的描红中打下书法根基;母亲擅长湘绣,针线间的虚实浓淡,潜移默化影响了他对“形神”的理解,少年时,他随乡间画师习画,湘西的吊脚楼、沱江的晨雾、梯田的肌理,成为他最早的“写生本”,1963年,他考入湖南艺术学院,师从书画家杨应修(湘绣大师)与胡慰曾(书法教育家),系统学习传统笔墨技法,同时研读《石涛画语录》《书谱》等典籍,为日后“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理念埋下伏笔。
毕业后,他辗转于湘西多所中小学任教,课余遍游武陵山脉,观察山石草木的“生长姿态”,他曾为摹写一棵百年古松,在山中守候三日,记录其在晨雾、夕阳、风雨中的不同形态,这种“师造化”的执着,让他的早期山水画已显露出“写意不写形”的端倪,1980年代,他赴中央美院进修,受教于李可染、周思聪等大家,李可染“为万山写照”的创作观、周思聪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他不再满足于对传统的模仿,开始探索笔墨如何承载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
艺术风格:金石为骨,水墨为魂
龙老石的艺术,以书法为根基,绘画为延伸,二者相融相生,形成了“雄浑中见空灵,简约中藏深远”的风格,他的书法取法魏晋,深耕汉碑,尤喜《张迁碑》的朴拙与《祭侄文稿》的酣畅,将碑学的刚劲与帖学的灵动结合,创造出“方圆并用、疾涩相生”的笔法,其行书作品,字形看似欹侧,实则重心沉稳,笔画如“屋漏痕”,既有金石的铿锵之力,又有流水般的自然韵律;草书则节奏明快,连绵中见顿挫,如湘西山歌般自由洒脱,被誉为“有湘魂的草书”。
绘画上,他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写意山水”最具代表性,他的山水画不拘泥于某家某派,而是将黄宾虹的“浑厚华滋”、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湘西地域特色融合:构图上多取“高远”“深远”法,以“留白”营造云雾缭绕的意境;笔墨上善用“破墨”“积墨”,先以浓墨勾皴山石轮廓,再以淡墨层层晕染,最后以焦点苔苔,形成“黑、密、厚、重”的视觉效果,却不显板滞,反而因墨色的微妙变化而充满生机,他笔下的山,不是符号化的“概念山”,而是有筋骨、有温度的“生命山”——山石的肌理是他对湘西石滩的写生,云雾的流动是他对沱江晨雾的提炼,就连远处的村落,也带着吊脚楼的木纹质感。
花鸟画则延续了他“以书入画”的理念,寥寥数笔,便将花鸟的形神勾勒得淋漓尽致,他画的荷,不画繁复的瓣叶,以浓墨点染荷叶,淡墨勾画荷梗,笔势如书法中的“飞白”,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气;他画的梅,枝干以“折钗股”笔法写出,苍劲中见韧性,花朵则以“没骨法”点染,红艳而不俗,暗合“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
为更清晰地展现龙老石不同艺术时期的特点,以下是其艺术风格分期概览:
时期 | 时间跨度 | 书法特点 | 绘画特点 | 代表作品 |
---|---|---|---|---|
启蒙期 | 1960-1970年代 | 临摹碑帖,以楷书为主,笔法稚嫩 | 工笔山水、花鸟,注重形似 | 《沱江晨雾》《松石图》 |
探索期 | 1980-1990年代 | 融合碑帖,行书渐成个人风格 | 写意山水起步,笔墨开始松动 | 《武陵秋色》《荷塘清趣》 |
成熟期 | 2000-2010年代 | 金石气与书卷意结合,草书突破 | “浑厚华滋”风格形成,意境深远 | 《湘西记忆》《心经长卷》 |
蜕变期 | 2010年代至今 | “人书俱老”,笔法随心而动 | 色墨交融,融入现代构成意识 | 《家山如梦》《花开见佛》 |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龙老石的代表作,既有对传统的致敬,也有对时代的回应,2008年创作的《湘西记忆》,是他“写意山水”的里程碑式作品:画面以高远构图描绘武陵山脉的主峰,山势层叠,云雾缭绕,近景的吊脚楼以淡墨勾勒,中景的梯田以“积墨法”表现肌理,远景的云海则以“破墨法”晕染,墨色由浓到淡,层次分明,整幅画既有传统山水的磅礴气势,又充满湘西地域的生活气息,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5年,他历时半年创作的《心经长卷》,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以行书抄写《心经》,笔力遒劲,气脉贯通;在经文周边,以淡墨绘制山水、荷花作为“边饰”,书画相映成趣,既有宗教的庄严,又有文人的雅致,这幅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巡展,被评价为“当代文人书画的典范”。
除作品外,龙老石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对传承的贡献上,他曾任湖南书画院院长,创办“湘西书画研习班”,免费培养青年书画家数百人;出版《龙老石书画集》《笔墨湘西》等著作,系统梳理自己的艺术理念;他提出的“笔墨三境”——“技法的境界、意境的境界、境界的境界”,成为许多书画家的创作指南,2019年,他获“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评委会评价他“以传统为根,以时代为魂,让古老的书画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龙老石的书画作品为何能融合传统与创新?他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龙老石的“融合创新”源于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的敏锐感知,传统方面,他早年系统临摹碑帖、研习古人画论,掌握了笔墨技法的“法度”;创新方面,他拒绝“泥古不化”,将湘西地域的生活元素(如吊脚楼、梯田、沱江雾气)融入传统山水画,使作品更具个人标识与时代气息,他提出“笔墨当随心境”,在晚年尝试色墨交融、现代构成等手法,比如在《花开见佛》中,他以鲜艳的朱砂画梅,配以淡墨背景,打破传统花鸟画的“墨分五色”范式,既保留了文人画的雅致,又融入了当代审美,实现了“传统笔墨的当代表达”。
问:初学者如何欣赏龙老石的书画作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答:欣赏龙老石的书画,可从“笔墨、构图、意境”三个层面入手,笔墨上,重点看其“线条”与“墨色”——书法线条如“屋漏痕”“折钗股”,既有力度又有韵律;绘画墨色则讲究“浓淡干湿”的变化,武陵秋色》中山石的“积墨”,层层叠加却不显脏,反而因墨色的渗透而显得厚重,构图上,注意其“留白”与“虚实”,如《沱江晨雾》中大面积的云雾留白,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意境上,感受作品传递的情感,他的山水画不是简单的风景再现,而是对“家山”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作品打动人的核心,初学者可先从局部细节(如一片叶、一笔书)入手,再整体感受画面气韵,逐步体会其“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