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勋书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伊立勋(1855-1942),字熙绩,号瘦云、默仙,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的著名书法家,出身于书法世家,祖父伊秉绶是清代隶书大家,父亲伊念曾亦善书法,家学渊源深厚,他自幼浸淫翰墨,初习楷书,后遍涉篆、隶、行、草诸体,尤以篆、隶成就最为突出,是清代碑学书风的重要传承者与践行者,伊立勋的书法既有秦汉篆隶的古朴厚重,又融入文人的书卷气,形成了“沉雄中见灵秀,端庄中寓灵动”的独特风貌,在清末民初书坛占有重要地位。

伊立勋书法

书法风格与艺术特色

伊立勋的书法以“碑帖融合”为核心理念,在继承秦汉碑版与清代碑学的基础上,融入帖学的灵动与雅致,形成了兼具金石气与书卷气的艺术风格,其不同书体各具特色,具体如下:

篆书:取法秦汉,圆劲匀净

伊立勋的篆书主要取法秦代《峄山刻石》《泰山刻石》及清代邓石如,以“铁线篆”为根基,线条圆劲匀净,提按分明,既保留了秦篆的端庄严谨,又避免了板滞僵硬,他注重中锋用笔,笔画如“锥画沙”“屋漏痕”,转折处自然流畅,无刻意雕琢痕迹,结字上,他打破秦篆的对称均衡,在匀称中融入微妙的变化,使字形更显灵动,如《篆书千字文》,通篇气韵贯通,笔画细而不弱,结字稳而不呆,展现了其对篆书笔法的深刻理解与掌控力。

隶书:承袭家学,雄浑朴拙

作为伊秉绶之孙,伊立勋的隶书深受祖父影响,以“分书之妙”为核心,取法汉《曹全碑》《张迁碑》等汉代隶书,同时融入伊秉绶“厚、重、拙”的书风特点,其隶书用笔方圆兼备,横画“蚕头燕尾”分明,波磔舒展而不张扬;竖画厚重沉稳,如“万岁枯藤”;撇捺则刚劲有力,兼具弹性,结字上,他以扁方取势,笔画穿插避让有序,既有汉隶的古朴雄浑,又融入碑学的方笔与骨力,显得端庄而不失灵动,如《隶书七言联》,笔画厚重而不臃肿,结构紧凑而不拥挤,体现了“以隶为篆,以篆为隶”的融合意识。

伊立勋书法

行楷:碑帖结合,刚柔相济

伊立勋的行楷取法颜真卿、何绍基,融合碑学的方笔与帖学的圆转,形成了“刚柔相济、自然流畅”的风格,其用笔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方笔刚劲,如“折钗股”;圆笔柔韧,如“绵里裹铁”,结字上,他打破楷书的严谨规矩,在舒展中见变化,在自然中显巧思,既有碑的骨力,又有帖的韵味,如《行楷书轴》,字字独立, yet笔意相连,笔画遒劲而不失温润,结字欹侧而不失平衡,展现了其“碑帖融合”的高超技艺。

代表作品与艺术影响

伊立勋的书法作品以篆、隶、行楷为主,传世作品包括《篆书千字文》《隶书七言联》《行楷书轴》《楷书册页》等。《篆书千字文》是其篆书的代表作,通篇用笔圆劲,结字匀称,被誉为“清代篆书典范”;《隶书七言联》则体现了其隶书的“雄浑朴拙”,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结构端庄而不失变化,他还参与整理祖父伊秉绶的书法作品,编纂《伊秉绶书法集》,为伊秉绶书法的传承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艺术影响方面,伊立勋是清代碑学书风的重要传承者,他将秦汉篆隶的古朴与清代碑学的骨力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对清末民初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曾在苏州、上海等地讲学,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推动了江南地区书法教育的发展,他的书法作品被文人雅士广泛收藏,成为清末民初书法市场的热门藏品,其“碑帖融合”的创作理念,也为后世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伊立勋书法

伊立勋主要书体风格对照表

书体 取法渊源 用笔特点 结字特点 代表作品举例
篆书 秦《峄山刻石》《泰山刻石》,邓石如 中锋为主,线条圆劲匀净,提按分明 结构匀称,重心平稳,字形修长 《篆书千字文》《篆书四条屏》
隶书 汉《曹全碑》《张迁碑》,伊秉绶 方圆兼备,横画“蚕头燕尾”,竖画厚重 扁方取势,端庄雄浑,笔画穿插避让有序 《隶书七言联》《隶书心经》
行楷 颜真卿、何绍基,融合碑帖 方笔为主,辅以圆转,刚柔相济 结字舒展,自然流畅,既有碑的骨力又有帖的韵味 《行楷书轴》《楷书册页》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伊立勋书法与祖父伊秉绶的隶书有何异同?
解答:伊立勋隶书直接继承祖父伊秉绶“分书之妙”,以“厚、重、拙”为基调,保留伊隶的端庄与浑厚,相同点在于两者均取法汉隶,笔画厚重,结构扁方,强调“蚕头燕尾”的笔法特点,不同点在于,伊秉绶的隶书更注重“拙”与“厚”,笔画略显肥腴,结构以方正为主;而伊立勋融入了碑学的方笔与骨力,笔画更显劲峭,结构上打破方正,加入斜势与欹侧,使字形更具动态感,同时吸收汉简的率意,减弱了部分装饰性,更显质朴自然。

问题2:学习伊立勋书法应从何入手?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学习伊立勋书法建议先从篆书入手,因其用笔中锋、结构匀称,能奠定笔力基础,可先临摹秦《峄山刻石》掌握篆书的基本笔画与结构,再过渡到伊立勋的《篆书千字文》,体会其“圆劲匀净”的线条与灵动变化,篆书有一定基础后,再学隶书,重点临汉《曹全碑》及伊立勋的隶书作品,掌握“蚕头燕尾”的笔法和扁方结构,理解其“以碑为骨、以帖为韵”的创作理念,行楷可先学何绍基,再过渡到伊立勋的碑帖结合风格,注意事项:避免只学形似,需理解其“沉雄中见灵秀”的艺术内涵;用笔需提按分明,避免软弱;结字要注重自然,避免刻意安排;同时需多读碑帖,提高审美修养,避免“匠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高端翡翠图片欣赏,究竟藏着怎样的惊艳与价值?
« 上一篇 08-27
陈国元书法的艺术魅力与独特风格体现在何处?
下一篇 » 08-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