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章作为当代岭南书法艺术的重要践行者,其书法创作以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融合,在碑帖互鉴中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1948年生于广东潮州的他,自幼浸润于潮汕文化“崇文重教”的土壤,青年时期系统研习书法史论,遍临秦汉碑版、魏晋法帖及唐宋名家墨迹,后师从岭南书家关晓峰、麦华三等先生,逐渐构建起“以古为新、以书载道”的艺术体系,其书法诸体皆能,尤以行草、隶书成就最为卓著,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被多家专业机构收藏,被誉为“岭南书坛承前启后的重要力量”。
师承与取法:扎根传统的广度与深度
刘灿章的书法之路,始终以“师古不泥古”为准则,早期书法启蒙以唐楷为基,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为其筑下笔法结构的基本功;青年时期转攻汉隶,潜心《张迁碑》《曹全碑》的方笔雄浑与《礼器碑》《乙瑛碑》的端庄典雅,形成“隶书筑基、楷书立骨”的早期风格,中年以后,他突破书体界限,将魏晋行草的流动气韵融入隶书,取法王羲之《兰亭序》的“不激不厉”、王献之《中秋帖》的连绵奔放,同时吸收米芾“刷字”的率性与黄庭坚“长枪大戟”的开张,最终在“碑帖融合”中找到个人语言,他曾言:“书法之妙,妙在‘与古为徒’更在‘古不乖时’——既要吃透传统的‘筋骨’,也要注入当代的‘血肉’。”这种对传统的广度涉猎与深度挖掘,为其作品奠定了厚重的文化根基。
风格演变与艺术特色:从“形似”到“神逸”的升华
刘灿章的书法风格历经三个阶段的显著演变,每个阶段都体现出对笔墨语言的探索与突破,为清晰呈现其艺术轨迹,可通过下表概括:
艺术分期 | 时间节点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传统深耕期 | 20世纪70-90年代 | 以楷、隶为主,笔法严谨,结体端庄,注重法度规范,略带岭南书风的温润雅致 | 《楷书千字文》《隶书赤壁赋》 |
碑帖融合期 |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 行草笔意融入隶书,方圆兼备,线条遒劲,结体茂密而不失灵动,形成“隶中有行、行中有隶”的新面貌 | 《行草滕王阁序》《隶书心经》 |
个人风貌成熟期 | 21世纪10年代至今 | 强调“书写性”与“抒情性”,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丰富,结体欹正相生,追求“拙中见巧、俗中蕴雅”的审美境界 | 《行草自作诗卷》《大字鲁迅诗》 |
其作品的核心审美特质可概括为三点:一是笔法的“金石气”与“书卷气”统一,用笔方折处如金刀断玉,取碑版之刚健;圆转处如行云流水,取帖学之温润,如隶书作品《厚德载物》,横画起笔方笔斩钉截铁,收笔却以波磔的含蓄展现书卷雅韵,二是结体的“奇正相生”,打破传统书体的固定结构,在隶书的“扁方”中融入行草的欹侧,如行草《将进酒》,单字看似欹斜,却通过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形成整体平衡,体现出“既险绝复平正”的辩证思维,三是墨法的“五色斑斓”,擅长运用浓淡干湿的变化营造节奏感,如《行草兰亭序》临作,前段墨色浓润,笔笔送到;后段渐入枯笔,飞白自然,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视觉效果,恰如其分地传达出王羲之原作的“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的情感起伏。
艺术价值与当代意义:传统书法的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书法“重形式轻内涵”“重技巧轻情感”的浮躁风气中,刘灿章始终坚持“书为心画”的创作理念,其作品既有对传统技法的敬畏,也有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他将岭南文化“务实包容、敢为人先”的特质融入书法,使古老的笔墨语言焕发新的生命力——隶书作品不再局限于庙堂之气的庄重,而是加入民间书法的鲜活与野趣;行草创作在继承“二王”典雅的基础上,注入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感,线条更具张力与冲击力,正如评论家所言:“刘灿章的书法,是传统文人在当代的精神镜像,他以笔墨为媒介,连接起秦汉的雄浑、魏晋的风流与唐宋的韵致,最终指向的是对‘人书俱老’境界的永恒追求。”
相关问答FAQs
问:刘灿章的书法与岭南传统书风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刘灿章书法深植于岭南书坛“碑帖融合”的传统,与康有为“尊碑抑帖”的审美主张、麦华三“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但区别在于,他突破了岭南书风早期过于注重“金石气”的局限,更强调“书写性”与“抒情性”的结合,将帖学的灵动与碑版的厚重融为一炉,形成既具地域特色又具全国影响力的个人风格,为岭南书法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问:初学者临摹刘灿章书法应从哪些作品入手?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答:初学者建议从其早期隶书作品入手,如《隶书赤壁赋》,先把握汉隶的“蚕头燕尾”与方笔结构,体会其用笔的沉稳与结体的端庄;进阶后可临摹其中期行草作品,如《行书滕王阁序》,重点学习字组间的连带关系与墨色变化,需注意三点:一是避免只学“形似”而忽略“神韵”,要理解其作品中“拙中见巧”的审美追求;二是控制用笔的“提按顿挫”,避免因追求流畅而失之油滑;三是注重“章法布局”,学习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处理,感受整体气韵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