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拴保画家,当代中国画坛备受瞩目的山水画艺术家,1965年出生于河南洛阳一个世代耕读的家庭,自幼浸润在祖父“书画怡情”的家训中,他常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描摹家乡的山水草木,这份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精神底色,1980年,他考入河南大学美术系,系统学习中国画理论与技法,师从谢瑞阶、贺生绪等名家,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笔墨功底,毕业后,他放弃留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的太行山深处,一住就是十年,在山风松涛中体悟自然真谛,将宋元山水的雄浑与北方山水的苍劲融入笔端,逐渐形成了“浑厚中见灵动、雄强中含雅致”的独特艺术风格。
艺术历程:从“师古人”到“师造化”再到“师心源”
吕拴保的艺术之路,是一个不断突破与超越的过程。
早期(1980年代-1990年代),他以“师古人”为要义,潜心研习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笔法、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空灵意境,兼及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精神,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多以摹古为主,笔力沉稳、章法严谨,在河南省青年美展中屡获佳绩,展现出扎实的传统功底。
中期(2000年代-2010年代),他开启“师造化”的征程,用五年时间徒步走遍太行山脉、黄土高原、江南水乡,累计写生稿达数千幅,在太行山,他观察山石的肌理与光影,将“斧劈皴”“披麻皴”结合,创造出“积墨为骨、破墨为韵”的新技法;在黄土高原,他捕捉沟壑纵横的苍茫感,以浓墨干笔表现土地的质感,以淡墨湿笔渲染云雾的流动;在江南,他则用轻快灵动的线条勾勒水乡的温婉,墨色清透如纱,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太行浩气》《黄河魂》等,既有对自然的真实写照,又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提炼,标志着他艺术语言的成熟。
2010年代至今),他进入“师心源”的境界,不再拘泥于自然实景的再现,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表达,他提出“山水画要画‘心境’,而非‘风景’”,作品中的山川不再是具象的地理形态,而是情感的符号与精神的载体,如《家山烟雨图》,以故乡洛阳的山水为原型,通过简练的笔墨、朦胧的意境,传递出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生命本真的思考;而《盛世山河》系列,则将传统山水与时代精神结合,以宏大的构图、明亮的色彩,展现新时代山河的壮丽与生机。
艺术风格:雄浑苍茫中的诗意栖居
吕拴保的山水画,以北方山水为根基,融汇南北画派之长,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题材上,他偏爱表现“大山大水”,尤其是太行、黄河、秦岭等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他认为,“北方山水的雄浑能养浩然之气,黄河的奔腾能砺不屈之志”,因此在作品中,他常以巍峨的山峦、奔腾的河流、苍劲的松柏为元素,营造出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壮阔意境。
技法上,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其用笔刚劲有力,如“折钗股”“屋漏痕”,既有金石的厚重感,又有行草的灵动性;用墨则讲究“墨分五色”,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云雾的聚散离合,他独创的“破积墨法”,即在积墨未干时以清水或淡墨破之,使墨色相互渗透,形成浑厚而不失通透的层次感,如《太行晓色》中,山体的墨色层层叠加,又因破墨而显得灵动,仿佛晨光穿透云雾,洒在山间。
意境上,他的作品追求“气韵生动”,既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实境,又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虚境,如《溪山清远图》,以平远构图展开,近景溪水潺潺,中景云雾缭绕,远景青山隐隐,画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观者仿佛能闻到山间的草木清香,感受到溪水的清凉,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品:笔墨间的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怀
吕拴保的代表作品,既是对自然的礼赞,也是对时代的回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太行浩气》(2015年):此画以太行山王屋山为背景,采用高远构图,主峰巍峨耸立,如巨人般矗立天地之间;山腰处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既表现了太行山的险峻,又增添了神秘感,前景中,几棵古松斜生于石缝之间,枝干遒劲,松针苍翠,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太行精神,作品用笔雄浑,墨色厚重,曾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黄河安澜》(2020年):创作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之际,画面以黄河壶口瀑布为核心,采用全景式构图,黄河之水如黄龙奔腾,从天际涌来,撞击在岩石上,激起千层浪花,两岸山峦层叠,草木葱茏,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与生态之美,作品以大写意手法表现水的奔腾,以工笔细致描绘两岸的植被,刚柔并济,既体现了黄河的“母亲河”形象,又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
- 《家山记忆》系列(2018年至今):这一系列以画家故乡洛阳的邙山、伊河为题材,通过简约的笔墨、温暖的色调,表现童年记忆中的家乡景致。《邙山秋色》中,邙山的秋叶如火焰般绚烂,伊河的水波如明镜般平静,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充满了生活气息,作品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以小见大,通过对家乡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对故土的深情。
艺术影响与贡献:传承创新,薪火相传
作为当代山水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吕拴保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更在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洛阳画院名誉院长,多次担任“全国中国画展”“河南省美展”等赛事的评委,致力于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他创办“吕拴保山水画工作室”,至今已培养青年画家百余人,其中多人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他的艺术理念——“笔墨是根,生活是源,创新是魂”——影响了无数年轻画家。
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捐赠作品用于助学、扶贫、救灾等事业,2021年,他将《太行新绿》拍卖所得的50万元全部捐赠给洛阳山区小学,用于改善艺术教育条件;2023年,在河南暴雨后,他创作《风雨同舟》并义卖,所得款项用于灾后重建,这些行为,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担当。
吕拴保艺术年表(部分)
时间 | 艺术事件 | 成就/影响 |
---|---|---|
1987年 | 作品《嵩岳秋色》入选“河南省青年美展” | 获青年奖,开始在河南画坛崭露头角 |
1999年 | 在洛阳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吕拴保山水画展” | 展出作品80余件,被《河南日报》誉为“太行山水的歌者” |
2010年 | 出版《吕拴保太行写生集》 | 成为美术院校写生教学参考用书 |
2015年 | 《太行浩气》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标志其艺术创作进入国家级平台 |
2018年 |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山河问道——吕拴保山水画展” | 展览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美术》杂志专题报道 |
2022年 | 《黄河安澜》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工程”并巡展全国 | 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
2024年 | 担任“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评委 | 推动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吕拴保画家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解答:吕拴保的艺术风格是“传统-自然-创新”三者融合的结果,早期他通过临摹宋元经典打牢传统根基,中期深入太行、黄河等自然景观写生,将自然实景转化为笔墨语言,后期则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形成“雄浑苍茫中见诗意”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理念可概括为“三师”:师古人(传承传统笔墨)、师造化(扎根自然写生)、师心源(表达主观情感),他认为,山水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通过笔墨传递自然的精神与画家的心境,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问题2:吕拴保的作品在市场上表现如何?作为收藏者,应该如何欣赏和收藏他的画作?
解答:近年来,吕拴保的作品在艺术市场表现稳健,其精品山水画每平尺价格在3-8万元(根据作品题材、尺寸、创作时期有所浮动),且随着其艺术影响力的提升,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作为收藏者,欣赏其画作可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看笔墨,关注其用笔的力度与墨色的层次,尤其是“破积墨法”的独特表现;二是看意境,体会作品中“可行、可游、可居”的空间感与“象外之象”的诗意;三是看时代性,留意作品是否融入了当代审美与精神内涵,收藏建议优先选择其成熟期(2010年后)的代表作,或具有明确主题(如“黄河”“太行”系列)的作品,这类作品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兼具,要注意作品的来源与著录,确保收藏的权威性与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