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恂作为清代中期一位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家,其艺术生涯融合了对传统的深刻体悟与对自然的鲜活感知,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他既承袭了宋元文人画的笔墨精髓,又以个人化的艺术语言打破了清代中期画坛的摹古风气,形成了苍润相济、虚实相生的独特风貌,对后世文人画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程学恂(约1720-1800),字念鞠,号松崖,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学熏陶,饱读诗书,尤爱丹青,早年师从同乡画家江注——石涛的弟子,由此间接继承了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奠定了“师法自然”的艺术根基,青年时期,他游历江南名山大川,遍览宋元以来名家真迹,对黄公望的“浑厚华滋”、倪瓒的“平淡天真”尤为推崇,在广泛吸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取向,中年曾短暂出任地方教职,但因厌倦官场纷扰,五十岁后毅然隐居扬州,以卖画、授徒为生,期间与“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汪士慎等有过交往,但其艺术风格并未受“扬州八怪”奇崛画风的影响,反而更趋内敛平和,专注于笔墨本体的探索与意境的营造。
程学恂的艺术风格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核心,呈现出“古法新意”交融的特点,其山水画题材多取自江南山水,既有层峦叠嶂的雄浑,也有溪山清远的雅致,构图上,他擅长“高远”与“平远”的结合,通过疏密对比、虚实相生营造深远空间感,画面常以云雾、流水分隔景物,既显层次,又留余韵,笔墨上,他早年受石涛影响,笔法恣肆洒脱;中年以后则转向元人,以干笔皴擦为主,辅以湿笔晕染,线条刚柔相济,墨色层次丰富,既有元人的逸气,又有宋人的法度,尤其擅长用墨,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山石的肌理与云气的流动,形成“苍润相济”的独特效果,题款多行草,诗文与画面呼应,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彰显文人画的传统精髓。
程学恂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溪山无尽图》《秋山萧寺图》《听泉图》等最具代表性。《溪山无尽图》(1785年)以纸本水墨绘就,画面溪山连绵,云雾缭绕,皴法繁密而不乱,墨色清润如玉,既见石涛的笔意,又显黄公望的浑厚,被誉为“清代江南山水的典范之作”。《秋山萧寺图》(1790年)为绢本设色,以秋景入画,红叶与青墨相映,色彩雅致而不艳俗,构图疏朗开阔,萧寺隐于山间,意境幽远,体现了其“平淡天真”的追求。《听泉图》(1795年)则笔墨简淡,以寥寥数笔勾勒山石、树木,一隐士坐于泉边,神情悠然,画面留白丰富,意境空灵,是其晚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风格的典型。
在艺术理论上,程学恂晚年著有《画赘》一卷,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反对一味摹古,认为画家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传统笔墨与自然观察相结合,方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他提出“气韵生动为第一,笔墨形似次之”,主张以“气韵”统领笔墨,以“性灵”注入画面,这一观点对晚清“海派”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弟子众多,其中歙县画家巴慰祖、胡唐等,传承了他的笔墨技法与艺术理念,形成了后世所称的“松崖画派”,在安徽地区影响深远。
程学恂的艺术人生,是清代文人画从摹古走向创新的一个缩影,他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艺术,以深厚的学养支撑创作,其画作中的清雅与苍润,不仅是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坚守,尽管在清代画坛他未如“四王”那般显赫,但其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程学恂代表作品一览 |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点 | 收藏机构 | |----------|----------|----------|----------| | 《溪山无尽图》 | 1785年 | 纸本水墨,皴法繁密,墨色清润,溪山连绵 | 安徽省博物馆 | | 《秋山萧寺图》 | 1790年 | 绢本设色,秋景红叶青墨相映,构图疏朗 | 上海博物馆 | | 《听泉图》 | 1795年 | 纸本水墨,笔墨简淡,意境幽深,写隐士听泉 | 私人收藏 |
FAQs:
-
问:程学恂的艺术风格与同时代的“四王”有何不同?
答:程学恂与“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同为清代中期重要画家,但风格差异显著。“四王”以摹古为主,崇尚董其昌“南宗”画论,笔墨严谨,构图规整,追求“士气”与“古意”,代表清代正统派画风;而程学恂虽也研习传统,但更强调写生与个人性灵,笔墨恣肆中见沉稳,构图疏密有致,既有元人逸气又有宋人法度,更具创新意识,突破了“四王”的摹古框架。 -
问:程学恂的传世作品主要收藏在哪些机构?
答:程学恂的传世作品多收藏于国内重要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其代表作《溪山无尽图》,上海博物馆藏有《秋山萧寺图》,南京博物院藏有《山水册页》(八开),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也有少量收藏,私人收藏方面,其晚年精品如《听泉图》等偶见于艺术品拍卖市场,总量较少,因其晚年隐居,作品多赠予友人或弟子,流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