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砚古画家,守护砚台,还是传承千年画魂?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在中国绘画史上,砚不仅是文房用具,更是文人精神的具象化载体——“以砚为田,以墨为粮”,砚台方寸之间,沉淀着千年的笔墨哲学与文化基因,所谓“守砚古画家”,并非简单指以砚为生的匠人,而是指那些在当代仍坚守传统文人画精神内核,以砚为友、以墨为魂,在浮躁时代中沉潜修习,将砚台所承载的“静、恒、敬、雅”融入创作与生命的画家群体,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传统美学的当代诠释者。

守砚古画家

守砚画家的“守”,首先是对“砚道”的坚守,砚台在文人眼中,是“磨心之器”——研墨的过程,亦是磨心、修心的过程,北宋米芾曾言“砚山足以添文思”,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亦强调“砚者,田也,可耕”,将研墨比作耕田,需耐心、专注,方能“墨香盈纸”,守砚画家多将砚台视为“第二生命”,有的画家一生只用一方家传古砚,有的每日清晨必先净手、沐香,以竹节古砚慢研松烟墨,待墨汁浓稠如漆,方提笔作画,对他们而言,研墨的节奏即是呼吸的节奏,墨的浓淡干湿,皆是与心性对话的结果,曾有画家言:“机墨虽快,却无墨韵;手研之墨,有‘火气’褪去后的温润,这恰如人生,需沉淀方见真味。”这种对“慢”的执着,恰是对当下快餐文化的无声抵抗。

守砚画家之“守”,是对“笔墨古法”的传承,文人画的核心是“书画同源”,笔法、墨法皆根植于书法,守砚画家多从临摹古人碑帖入手,将“永字八法”融入线条,以“屋漏痕”“折钗股”的笔法勾勒山石,以“破墨”“积墨”的墨法晕染烟云,清代恽寿平言:“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守砚画家正是通过笔墨的“古法”,传递古人的情思与宇宙观,如画山水,他们不写生而“读山”——读《溪山行旅图》的雄浑,读《富春山居图》的萧散,将古人的“三远法”内化为自己的视觉语言;画花鸟,则以“没骨法”写牡丹之秾丽,以“双勾法”绘竹枝之清劲,每一笔皆有出处,每一墨皆有来处,这种“守”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在传统中寻找“生发”的可能,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守砚画家的“古”,是“古意”与“新境”的融合——他们的画中有董源的披麻皴,也有当代人的孤寂;有徐渭的泼墨狂放,也有对生态焦虑的隐晦表达。

守砚画家之“守”,是对“文人风骨”的持守,古代文人“砚不离身,以明志向”,砚台上的铭文,多是其精神世界的写照,守砚画家亦如此,有的砚上刻“抱朴守拙”,有的刻“虚室生白”,他们以砚为镜,时时自省,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拒绝市场对绘画的异化——不迎合潮流,不量产作品,一年仅作数幅,甚至数年磨一剑,曾有藏家重金求购画家新作,画家却言:“此画未与吾心相合,不可予人。”这种“不合则弃”的固执,恰是文人风骨的当代延续:他们画的不是商品,而是“心画”;守的不是砚台,而是“道”。

守砚古画家

守砚画家的核心特质与当代意义

核心特质 具体表现 当代意义
砚道为魂 以研墨修心,砚台为精神载体,追求“墨韵”与“心性”的统一 在快节奏社会中倡导“慢生活”,以沉潜对抗浮躁,重建人与物的精神联结
笔墨古法 坚守书画同源,传承书法用笔与墨法,在传统技法中注入当代情感 避免传统绘画的断层,让笔墨语言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
文人风骨 拒绝市场裹挟,以“心画”为创作准则,坚守艺术独立性 为当代艺术界提供“不媚俗、不迎合”的精神参照,守护艺术的纯粹性

守砚画家并非固步自封的“遗老”,他们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亦在探索当代语境下的表达:有的将装置艺术与砚台结合,以“砚田”为主题创作大地艺术;有的以数字技术复刻古砚纹理,在虚拟空间中延续“砚文化”;有的将文人画的“逸品”精神融入公共艺术,让水墨走进现代生活,这种“守”与“变”的平衡,正是他们作为“古画家”的当代价值——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砚台与笔墨,更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庸和谐”的宇宙观与价值观。

相关问答FAQs

Q1:守砚古画家是否意味着完全排斥创新,只临摹古人?
A:并非如此,守砚画家的“守”,核心是守住“文人画的精神内核”与“笔墨的古法根基”,而非形式上的复古,他们在临摹古人的过程中,会结合当代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思考,对传统题材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守砚画家画《都市山居图》,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融入传统山水构图,用披麻皴表现建筑的肌理,既保留了宋山水的雄浑,又传递了现代人的精神焦虑,这种“古意新境”的创作,正是守砚画家对创新的独特理解——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传统的“续写”。

Q2:在数字绘画盛行的今天,守砚画家的创作还有现实意义吗?
A:意义尤为重大,数字绘画虽便捷高效,但往往缺乏“笔墨的温度”与“手作的温度”,守砚画家通过研墨、运笔、落墨的完整过程,让创作成为一种“身体修行”——手的颤抖、呼吸的节奏、心性的起伏,都凝结在每一笔线条中,这种“人墨合一”的创作状态,正是数字艺术所缺失的,守砚画家对“慢”的坚守,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另一种价值选择:在追求效率与功利的同时,我们是否也需要一方砚台,来安放浮躁的心灵,找回与自我、与传统的对话?守砚画家的存在,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不应以文化的失落为代价,传统与当代本可以和谐共生。

守砚古画家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红色翡翠真的存在吗?揭秘其稀有与成因
« 上一篇 今天
義字书法的笔法意蕴与義之精神如何融合?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