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孙绪和,1945年出生于山东潍坊,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苦禅、李可染等大师,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兼具传统笔墨功底与时代创新精神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其艺术生涯跨越半个世纪,从早年研习传统到中年形成个人风貌,晚年更以“笔墨当随时代”为旨归,在山水、花鸟、人物领域均有建树,尤以“写意山水”和“大写意花鸟”影响深远。
孙绪和的艺术成长之路,是对传统绘画的深度叩问与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早年入中央美院求学时,他系统临摹宋元名迹,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倪瓒《渔庄秋霁图》的疏淡、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烂熟于心,他常说:“传统不是包袱,而是起点。”在校期间,他不仅苦练笔墨技法,更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利用假期遍游黄山、泰山、漓江等名山大川,写生稿积累达数千幅,将传统程式与自然实景熔于一炉,毕业后,他先后在画院、美院从事创作与教学,既坚守“以书入画”的文人画传统,又大胆探索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与中国笔墨的融合,逐渐形成“苍劲而不失灵动、厚重而富有韵致”的个人风格。
在艺术风格上,孙绪和的作品呈现出“南韵北骨”的兼容特质,其山水画多取北方山水的雄浑气象,又融入南方山水的温润气息,构图上常以“高远”“深远”结合,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笔墨上,他擅长以干湿浓淡的皴擦点染表现山石肌理,用笔如“锥画沙”“屋漏痕”,刚柔并济;设色则追求“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常以赭石、花青、藤黄等淡雅色彩晕染,既保留水墨的韵味,又赋予画面时代感,花鸟画方面,他承袭李苦禅大写意精神,笔墨简练而神完气足,画荷或以泼墨表现荷叶的翻卷,或以勾勒写荷花的风骨,题诗常以“出淤泥而不染”自勉,寄托高洁情怀;画梅则用焦墨勾枝,朱砂点花,在“疏影横斜”中传递傲骨精神,人物画虽非其主业,但偶一为之,亦能以简练笔墨捕捉人物神韵,如《采菊东篱下》系列,寥寥数笔便将陶渊明的超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绪和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下列举部分重要作品: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尺寸 | 题材 | 艺术特色 |
---|---|---|---|---|
《泰山日出图》 | 1998年 | 248×129cm | 山水 | 以全景式构图表现泰山的雄浑,金碧皴与泼墨结合,日出时分的霞光与墨色交融,气势磅礴。 |
《荷塘清趣》 | 2005年 | 136×68cm | 花鸟 | 泼墨荷叶与勾勒荷花形成对比,题“出淤泥而不染”,笔墨酣畅,意境清雅。 |
《漓江烟雨》 | 2010年 | 178×96cm | 山水 | 以米点皴表现漓江烟雨朦胧,淡墨渲染与留白结合,诗意盎然,体现“南韵”。 |
《松鹤延年》 | 2015年 | 96×178cm | 花鸟 | 焦墨画松干,白粉绘仙鹤,松针挺劲,鹤姿优雅,传统题材中见新意。 |
除了创作,孙绪和更致力于艺术传承与教育,他曾任某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桃李遍布全国,许多学生已成为画坛中坚,他主张“画品与人品统一”,常教导学生:“作画先作人,笔墨之外是修养。”晚年,他将多年创作心得整理成《中国画笔墨十讲》《写意山水技法解析》等著作,并免费举办公益讲座,推动传统绘画走进大众生活,2018年,他捐出数十幅代表作,在家乡潍坊建立“孙绪和艺术馆”,为家乡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孙绪和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还曾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画展,推动中国画的国际传播,评论家称其作品“既有传统的根脉,又有时代的气息,是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
相关问答FAQs
问:孙绪和先生的山水画如何体现“南韵北骨”的风格特点?
答:孙绪和的山水画“北骨”主要体现在对北方山水雄浑气象的把握,如《泰山日出图》中,他以刚劲的线条勾勒山势,用浓墨皴擦表现山石的质感,营造出“雄、浑、厚、重”的视觉效果;“南韵”则体现在对南方山水温润气息的融入,如《漓江烟雨》借鉴米芾、米友仁的“米点皴”,以淡墨横点表现烟雨朦胧,辅以留白营造空灵意境,这种融合打破了南北宗的界限,形成了既有骨力又不失韵致的个人风格。
问:孙绪和的大写意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
答:孙绪和的大写意花鸟画继承了李苦禅“以书入画”的笔墨传统,强调线条的力度与节奏,同时融入西画的色彩原理与构成意识,例如在《荷塘清趣》中,他不仅以泼墨表现荷叶的淋漓,还尝试在传统水墨中加入少量花青与藤黄,增强色彩的层次感;构图上打破传统花鸟画的折枝式布局,借鉴山水画的“开合”关系,使画面更具张力,他常将诗词题跋与画面意境紧密结合,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传统题材的现代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