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书法乔,这个名字在古城西安的书坛中,如同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看似寻常,却需细品方能得其深厚滋味,他并非以炫技夺目的“网红书法家”姿态示人,而是扎根于秦砖汉瓦的土壤中,用一支笔、一碟墨,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文脉与温度,要读懂西安书法乔,需从他的笔墨、师承、情怀与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说起,方能窥见一位书法家如何与一座城共生共长。
师承碑林:在秦汉唐风中扎根
西安书法乔的艺术起点,离不开西安碑林的“滋养”,自幼生长在城墙根下的他,常在周末背着干粮钻进碑林,对着《曹全碑》的秀逸、《颜勤礼碑》的雄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奇崛,一坐就是一整天,那时的他,尚不懂“书为心画”的道理,只觉得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字,仿佛有生命般在阳光下呼吸,后来拜入陕西书法家李成瑞门下,系统学习书法理论,才明白碑林不仅是石刻的博物馆,更是书法的“基因库”——秦人的雄健、汉人的朴拙、唐法的森严,都藏在一笔一画的起承转合中。
李老师教他“先与古人为徒,再与古人抗礼”:临帖不求数量,但求“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为了写好《张迁碑》,他用三个月时间,将碑中所有方笔、拙趣的字反复临摹,直到闭上眼睛都能写出字的“骨架”;为了理解颜真卿的“屋漏痕”,他观察雨水沿墙蜿蜒留下的痕迹,将那种自然的力量感融入行笔,这种“师古人”的执着,让他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碑学”根基——用笔如刀,斩钉截铁;结体如山,沉稳大气,但他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在碑的骨力中融入“帖学”的灵动,他研读《书谱》,学习孙过庭“古质而今妍”的辩证观,将《兰亭序》的飘逸、《祭侄文稿》的悲愤,转化为自己笔下“雄中带秀、厚中见巧”的独特风格。
笔墨当随时代:从碑刻到生活的书写
西安书法乔的与众不同,在于他不将书法束之高阁,而是让它“活”在古城的日常里,他的创作题材,既有《西安赋》《秦岭四时歌》这类展现城市底蕴的长篇巨制,也有为街边小店题写的招牌、为老茶馆写的对联,甚至有记录市井生活的“手札”——比如清晨在回民街吃肉夹馍时,油渍沾在宣纸上,他便顺势写下“胡辣汤滚,肉夹馍香”,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
他曾为西安城墙书写“永宁门”匾额,为了体现“城”的厚重感,他特意选用清代宫廷旧纸,以隶书为底,融入篆书的圆转,笔锋如城墙砖石般棱角分明,却又在转折处保留一丝温润,仿佛城墙在诉说六百年的风雨沧桑,而为大唐不夜城创作的“大唐夜市”系列作品,则完全换了一种面貌:他用行草书写“不夜城灯火,长安月如霜”,笔法流动如霓虹闪烁,墨色浓淡似人潮涌动,将现代都市的繁华与传统意象完美融合,这种“为时而著、为事而书”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书法既有“庙堂之高”的庄严,又有“江湖之远”的亲切。
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张特别的书案,桌面是用明代的城砖铺就,边缘还保留着战争年代的弹痕,他说:“写字的人,得接地气,城砖的粗粝,能提醒我别把字写得太‘飘’。”他写过《长安十二时辰》的考据笔记,写过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的故事,甚至写过儿子成长的日记——这些“非传统”的书写内容,让他的书法打破了“文人雅玩”的边界,成为记录时代、连接人心的媒介。
传承与守望:让西安书法“活”在当下
作为西安书法家协会的理事,西安书法乔始终将“传承”二字刻在心里,他常说:“西安的书法,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流动的河。”为此,他做了两件“笨事”:一是创办“城墙书法学堂”,免费教孩子写字;二是带着学生临摹碑林里的残碑,用三个月时间,将断成三截的《广武将军碑》拼合全貌,并重新释读其中的模糊字迹。
在学堂里,他不教孩子“炫技”,而是让他们先“认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讲每个字背后的故事,家”字,上面是“宀”(房屋),下面是“豕”(猪),他带孩子去历史博物馆看汉代陶猪,告诉他们“在古代,有猪有房才算家”;写“礼”字,他会带孩子们去曲江池畔的“礼乐广场”,看编钟表演,让他们明白“礼”不仅是仪式,更是内心的敬畏,这种“以字育人”的方式,让书法不再是枯燥的笔画练习,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而对于残碑的修复与释读,更是体现了他对传统的敬畏态度,2021年,碑林博物馆征集到一批新出土的唐代墓志,其中一块《王氏墓志》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西安书法乔主动请缨,带着学生用传统“双钩填廓法”逐字勾勒,再结合唐代写经、同时期碑刻的笔法特征,历时半年,终于释读出“贞观十七年,葬于少陵原”等关键信息,为研究唐代长安的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他说:“修复残碑,就像和古人对话,他们写了一半的字,我们帮他们补全;他们没说完的话,我们替他们接着说。”
西安书法乔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西安书法乔的艺术风格,以下列举其部分代表作品及创作特点: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书体 | 风格特点 | 收藏/展出单位 |
---|---|---|---|---|
《西安赋》 | 2018年 | 行楷 | 熔颜体之雄浑与行书之流畅于一体,结体方正而不失灵动,笔画如“铁画银钩”,展现古都的厚重与繁华。 | 西安博物院 |
《秦岭四时歌》 | 2020年 | 草书 | 纵笔如飞,墨色浓淡相宜,似见秦岭春花、夏瀑、秋叶、冬雪,线条如山脉蜿蜒,充满自然生命力。 | 陕西省美术馆 |
《城墙记》 | 2022年 | 隶书 | 取法《张迁碑》的方笔与《曹全碑》的秀逸,字形扁平宽博,用笔苍劲,融入城砖的肌理感,彰显城墙的沧桑。 | 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 |
《回民街市井图》 | 2023年 | 行书 | 笔法轻松活泼,墨色干湿变化丰富,记录了街头的吆喝、美食、行人,充满生活气息,被誉为“书法版《清明上河图》”。 | 西安回民街景区 |
笔墨之外:一个“西安老炮儿”的日常
生活中的西安书法乔,并非不苟言笑的“艺术家”,而是一个地道的“西安老炮儿”:爱听秦腔,尤其爱唱《三滴血》中的“未开言来珠泪落”;爱吃羊肉泡馍,讲究“馍要掰得黄豆大,汤要煮得浓似墨”;甚至能说一口地道的“关中话”,把“好看”叫“嫽扎咧”,把“谢谢”说成“麻烦你了”,他曾笑着说:“书法是雅的,但人是俗的,俗人写雅字,才有烟火气。”
这种“俗”与“雅”的融合,恰恰体现在他的书法里:既有文人书法的笔墨情趣,又有民间艺术的质朴活力,他写秦腔选段,用草书的飞白表现唱腔的高亢;写泡馍馆的对联,用隶书的厚重表现食物的扎实;写西安的春天,用行书的流畅表现灞柳飞雪的轻盈,他说:“西安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幅最大的书法——秦岭是笔,渭河是墨,城墙是纸,而市井里的人,就是那跳动的字。”
FAQs
问:西安书法乔的书法风格主要受到哪些传统流派的影响?
答:西安书法乔的书法风格以“碑学为骨,帖学为魂”,主要受到三大流派的影响:一是秦汉碑刻,尤其是《张迁碑》的方笔拙趣、《曹全碑》的秀逸典雅,奠定了他书法的“骨力”;二是唐代楷书,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强化了他用笔的严谨与结构的端庄;三是“帖学”传统,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孙过庭的《书谱》,赋予他行草的灵动与墨色的变化,他还受到长安书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理念的影响,将碑刻的厚重与市井的鲜活融为一体,形成“雄中带秀、厚中见巧”的个人风格。
问:普通人如何欣赏西安书法乔的作品?需要具备书法专业知识吗?
答:普通人欣赏西安书法乔的作品,无需专业的书法知识,可以从“形、意、情”三个层面入手:
- 看“形”:观察字的“长相”——笔画是刚劲有力(如“铁画银钩”),还是行云流水(如“屋漏痕”);结构是端庄平稳(如“大厦之基”),还是错落有致(如“乱石铺街”),比如他的《西安赋》,字形方正如城墙,笔画却灵动如流水,就能直观感受到“雄浑中的秀美”。
- 品“意”:感受字背后的“故事”——他写的《秦岭四时歌》,线条如山脉起伏,墨色似四季变化,能让人联想到秦岭的春花、夏瀑、秋叶、冬雪;写的《回民街市井图》,字里行间满是烟火气,仿佛能闻到胡辣汤的香味,听到小贩的吆喝。
- 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他的《城墙记》,用苍劲的笔触写六百年的沧桑,能感受到对历史的敬畏;写的抗疫主题作品,用温润的墨色写“众志成城”,能体会到对生命的关怀,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写心”,用心去感受,就能读懂作品中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