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徐广聚是中国当代画坛一位以山水画见长,同时兼具花鸟、人物创作能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扎根传统,勇于创新,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南方水乡的灵秀巧妙融合,形成了苍劲秀润、气韵生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以笔墨语言描绘祖国山河,更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赋予作品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重要纽带。
徐广聚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庭,他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山东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擅长书法,父亲爱好绘画,自幼耳濡目染,他对笔墨纸砚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期,他常随长辈游历泰山、崂山等名山大川,山峦的起伏云雾的变幻在他心中种下了“师法自然”的种子,15岁起,他拜入当地画家门下,系统学习素描、色彩等基础技法,同时临摹《芥子园画谱》《石涛画语录》等传统典籍,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传统绘画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
青年时代的徐广聚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等先生,在校期间,他不仅精研宋元山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更深入研习了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笔墨体系和李可染“为山水立传”的时代精神,他常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没有根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魂的传统是枯枝败叶。”为此,他大量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容膝斋图》等经典作品,在笔法的刚柔并济、墨色的浓淡干湿中体会传统画学的精髓,他坚持每年深入太行山、黄山、漓江等地写生,积累了数万幅速写和素材,将自然之“真”与艺术之“美”紧密结合。
步入中年后,徐广聚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他的山水画以“笔墨当随时代”为准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他笔下的北方山水,如《泰山雄姿》《太行秋韵》,多采用高远构图,以浓墨勾勒山石轮廓,再以破墨、积墨法层层皴擦,表现出山体的厚重与力量;而描绘南方水乡时,如《江南烟雨》《乌镇小桥》,则以淡墨渲染,湿笔点染,营造出朦胧秀润的诗意氛围,他擅长运用“虚实相生”的法则,通过留白处理云雾、水流,使画面既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实景,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在色彩运用上,他打破传统水墨画的单一色调,适度赭石、花青、石青等色彩,既保持了水墨的雅致,又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如《家山秋色》中,以赭石表现秋叶的温暖,以花青渲染山间的雾气,呈现出“秋山如妆”的动人景象。
除了山水画,徐广聚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也颇具特色,他的花鸟画题材多为梅、兰、竹、菊等传统文人画题材,但构图新颖,笔法灵动,墨竹图》,以书法笔法入画,竹竿挺拔,竹叶飘逸,既有郑板桥的清劲,又具个人洒脱之风,人物画则多取材历史典故和民间生活,如《东坡笠屐图》《采莲图》,造型准确,神态生动,线条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展现出他对传统人物画的深刻理解。
徐广聚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上,他曾任某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某画院院长等职,积极组织画展、采风活动,为青年画家提供成长平台,他从事艺术教育三十余年,任教于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教学理念强调“技道并进”,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技法,更要提升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他常说:“画画先做人,人品不高,画品难妙。”他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后辈艺术工作者。
在艺术市场与社会影响方面,徐广聚的作品备受关注,他的画作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国际艺术大展,并获“中国美术奖”等重要奖项,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幅作品用于慈善拍卖,所得款项用于支持文化教育和贫困地区帮扶,他还多次赴国外举办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以下是徐广聚部分代表作品的简要信息: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尺寸 | 题材 | 艺术特色 | 收藏/展览情况 |
---|---|---|---|---|---|
《泰山朝晖》 | 2015年 | 200x180cm | 山水 | 以高远构图表现泰山日出,墨色浓烈,气势恢宏 | 中国美术馆收藏,全国美展展出 |
《江南烟雨》 | 2018年 | 120x80cm | 山水 | 湿笔渲染,淡墨晕染,营造朦胧诗意 | 某省博物馆收藏 |
《墨竹图》 | 2020年 | 96x178cm | 花鸟 | 书法笔法入画,竹叶飘逸,清劲洒脱 | 个人收藏,艺术博览会展出 |
《东坡笠屐图》 | 2012年 | 150x90cm | 人物 | 造型准确,线条简练,神态生动 | 某美术院校收藏 |
徐广聚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扎根传统、拥抱创新、服务人民的道路,他用自己的画笔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也以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他所言:“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真诚,只有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感悟,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年过六旬的他仍坚持每日作画、写生,笔耕不辍,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相关问答FAQs
Q1:徐广聚的山水画中,“笔墨”与“意境”是如何平衡的?
A1:徐广聚认为,“笔墨”是山水画的技法基础,“意境”是作品的精神内核,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笔墨运用上,他精研“五笔七墨”,根据山石、树木、云雾的不同质感,灵活运用勾、皴、染、点等技法,例如表现北方山石的坚硬时,以干笔皴擦增强力量感;描绘南方水乡的湿润时,以湿笔晕染营造朦胧美,在意境营造上,他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写生积累自然素材,再融入个人情感与人文思考,如《泰山朝晖》中,不仅描绘了日出的壮丽,更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敬仰,他强调“笔墨为意境服务”,避免为技法而技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虚实变化,引导观者进入画中的诗意空间,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Q2:作为艺术教育者,徐广聚在教学中最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A2:徐广聚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技道并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最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写生能力”,他要求学生走出画室,深入自然,通过速写、默写等方式捕捉山川万物的形态与神韵,认为“写生是连接传统与自然的桥梁”;二是“传统功底”,他强调临摹经典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学技法,更要理解传统画学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时,不仅要掌握其“雨点皴”的技法,更要体会其“雄强高远”的审美追求;三是“创新意识”,他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和个人感悟进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曾以“笔墨当随时代”为题,引导学生探索中国画在当代的多元表达,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将文学、哲学等知识融入创作,提升作品的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