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书画家,其艺术生涯深深扎根于岭南文化的沃土,以笔墨为媒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道路,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陈浩自幼便对岭南的温润气候、市井烟火与自然山水有着细腻的感知,这种感知最终转化为他书画创作中独有的“岭南气韵”——既有北方书画的雄浑骨力,又不失岭南艺术的灵动与鲜活。
在艺术教育方面,陈浩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及书法篆刻专业,师从岭南画派名家梁世雄、陈金章等先生,系统研习传统笔墨与构图法则,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五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取法王羲之的飘逸与米芾的跌宕,融入碑学的刚劲,形成“刚柔并济、节奏鲜明”的个人风格,观其书法,点画如珠玉落盘,使转似流水行云,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具现代视觉张力,而他的绘画则以山水为主,兼擅花鸟,早年精研宋元山水,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淡多有体悟;后融入岭南画派“折衷中西、革故鼎新”的理念,注重写生与光影表现,善用墨色浓淡表现岭南山水的氤氲湿润,以赭石花青点染出四季分明、生机勃勃的南国景致。
陈浩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他对广州艺术生态的积极参与与推动,他在广州天河区设有个人艺术工作室“浩然艺坊”,既是创作空间,也是青年艺术家的交流平台,常年举办公益书画讲座、写生采风活动,致力于普及岭南书画文化,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国家级展览,并被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澳门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2019年,他创作的巨幅山水画《云山珠水颂羊城》被广州市政府选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悬挂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向世界展现广州的山水人文之美。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陈浩的艺术脉络,以下通过表格梳理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
时间 | 艺术事件与成就 |
---|---|
1995年 | 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梁世雄教授,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 |
2000年 | 书法作品获广东省首届青年书法展一等奖,开始形成个人行草风格 |
2008年 |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岭南墨韵》,展出山水画50幅、书法30幅 |
2015年 | 受邀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展,作品《南海渔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9年 | 创作《云山珠水颂羊城》,成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获“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
2022年 | 出版《陈浩书画集》,收录近20年代表作,序言由艺术评论家邵大箴撰写 |
陈浩的创作始终秉持“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理念,他坚持每年深入广东各地写生,从丹霞山的赤壁丹崖到西樵山的清泉飞瀑,从珠江口的浩渺烟波到潮汕的古村落,岭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他的山水画中,既能看到传统“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章法,又能感受到现代人对自然的重新审视——他常以留白表现云雾,以泼墨晕染山体,用精细的笔法刻画屋舍、桥梁等人文元素,使画面在“虚”与“实”、“传统”与“当代”之间达到平衡,而他的书法则擅长将诗词文赋融入创作,书写的多为岭南文人诗词或自作诗,字里行间既有书法的韵律美,又有文学的意境美,真正实现了“书画同源”的艺术追求。
作为广州书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浩始终认为,岭南书画的生命力在于“扎根传统、守正创新”,他常说:“广州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的精神在今天依然适用,但‘折衷’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要让外来技法服务于本土情感,让传统笔墨与时代审美对话。”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在他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上——他鼓励学生既要临摹经典,也要走出画室,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在传承中探索个人语言。
陈浩仍活跃在广州艺术界,除了创作,他还担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持续为岭南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他的作品,如同一扇窗,让人们透过笔墨看到广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也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故土文化的深情与坚守。
FAQs
-
问:陈浩的书画作品有哪些鲜明的地域特色?
答: 陈浩的作品以“岭南气韵”为核心特色,绘画上注重表现岭南山水的湿润气候与生机,善用墨色浓淡和赭石花青等色彩,描绘珠江烟雨、丹霞地貌等本土景致;书法则融合岭南文人的书卷气与现代审美,常书写岭南诗词,字里行间既有传统功底,又具南方的灵动鲜活,整体风格既雄浑又温润,凸显广州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
问:陈浩在推动广州书画艺术普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他在广州设有“浩然艺坊”工作室,作为公益交流平台,常年举办公益书画讲座、青少年书法培训班及写生采风活动;参与“非遗进校园”项目,将岭南书画技艺带入中小学;通过出版《陈浩书画集》、举办个人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岭南书画文化;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鼓励青年艺术家扎根生活、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