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画家刘晟,作为当代齐鲁画坛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创作深深植根于鲁西大地的文化沃土,以笔墨为媒介,将地域风情与传统文人意趣相融合,形成了独具辨识度的艺术风貌,他出生于聊城一个普通书香世家,自幼浸润在运河文化的氤氲中,孩提时便常随祖父漫步于东昌湖畔,看光岳楼的飞檐斗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听古运河的船工号子随波涛远去,这些鲜活的记忆成为日后创作中反复出现的母题,青年时代,刘晟系统研习中国画传统,从宋元山水的严谨法度到明清写意的洒脱恣肆,从徐渭的泼墨大写意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他广泛汲取营养,却始终未曾偏离“师法自然”的创作初心,他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深受导师“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影响,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与中国画的线条意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书入画、以情写景、以古开今”的艺术主张。
刘晟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兼擅花鸟、人物,其作品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苍茫,又不失江南水乡的温润秀美,他笔下的《运河帆影》系列,以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为蓝本,通过疏密有致的构图与浓淡相宜的墨色,再现了“南船北马、漕运通衢”的历史盛景,画面中,古老的石拱桥横跨运河,两岸垂柳依依,帆影点点,远处的光岳楼巍然矗立,近处的船夫摇着橹,神情专注,技法上,他采用“勾皴擦染点”的传统笔法,以披麻皴表现山石的肌理,以米点皴渲染远山朦胧的雾气,同时又融入水彩画的渲染技法,使水面的波光与天空的云霞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这种“中西合璧”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真实感,让观者仿佛能闻到运河边湿润的空气,听到船桨划破水面的声响。
除了山水画,刘晟的花鸟画也颇具特色,他笔下的《荷塘清趣》《秋菊傲霜》等作品,一改传统花鸟画的工细妍丽,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自然生命的蓬勃生机,他善于运用泼墨破墨技法,让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化,形成浓淡干湿的变化,再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花叶的轮廓,寥寥数笔便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的不畏严寒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花鸟画不拘泥于形似,更注重“神韵”的传达,正如他所言:“画花不是画其形,而是画其气;画鸟不是画其羽,而是画其神。”这种对“意境”的追求,使其花鸟画充满了文人画的雅逸之气。
在艺术理念上,刘晟始终坚持“笔墨随时代,丹青写精神”,他认为,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活水,为此,他深入挖掘聊城地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将东昌府木版年画的鲜艳色彩、剪纸艺术的镂空技法融入山水画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鲁西山水”风格,他的作品《木版年画新韵》,就以年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乡村节庆场景,用红、绿、黄等鲜艳的色彩点缀画面,既保留了年画的喜庆氛围,又通过写意的笔法赋予了画面更深的文人意趣,这种创新不仅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让地域文化通过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本土艺术家,刘晟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积极投身于聊城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工作,他担任聊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以来,组织了多次“运河文化主题画展”“鲁西风情写生采风”等活动,为本土画家提供了交流平台;他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国画公益讲座,教授青少年传统绘画技法,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中国画艺术,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成为宣传聊城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评论家所言:“刘晟的画,是流淌在宣纸上的聊城记忆,他用笔墨连接起传统与现代,让鲁西大地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艺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刘晟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色 | 文化内涵 |
---|---|---|---|
《运河帆影》 | 2018年 | 以写意为主,融合工笔细节,墨色浓淡相宜,构图疏密有致,光影处理借鉴西画。 | 再现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的历史风貌,展现“漕运通衢”的繁荣景象与运河文化精神。 |
《东昌湖畔》 | 2020年 | 水墨淡彩,线条灵动,以“高远法”构图,光岳楼为视觉中心,湖面波光粼粼。 | 描绘家乡东昌湖的自然美景,表达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
《木版年画新韵》 | 2022年 | 融合年画色彩与写意笔法,红、绿、黄等色彩鲜明,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 | 将传统年画元素融入山水画,展现鲁西民俗文化的活力与时代新貌。 |
《荷塘清趣》 | 2019年 | 大写意手法,泼墨与勾勒结合,墨色晕化自然,荷叶、荷花形态简练传神。 | 表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寄托文人的精神追求。 |
刘晟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扎根传统、拥抱创新、回馈家乡的道路,他用画笔记录时代变迁,用丹青传承文化根脉,其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更是聊城地域文化的生动写照,在未来,相信他会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为鲁西画坛乃至中国画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FAQs
问:刘晟的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聊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有哪些?
答:刘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聊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主要包括京杭大运河、东昌湖、光岳楼等标志性景观,以及东昌府木版年画、剪纸等传统民俗艺术,在《运河帆影》中,他通过描绘运河帆船、石拱桥等场景,再现了聊城作为“漕运明珠”的历史地位;在《木版年画新韵》中,他融入年画的鲜艳色彩与构图方式,让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绘画语言相结合,使作品既具有地域辨识度,又富有时代感,这些元素不仅是画面的视觉符号,更是聊城文化精神的载体,展现了运河文化的包容性与鲁西民俗的鲜活生命力。
问:刘晟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刘晟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传统为基,创新为魂”的原则,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笔墨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他深入研究宋元以来的传统笔墨技法,如披麻皴、米点皴等,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与构图方法,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表现力;二是题材内容的选择与拓展,他既延续山水、花鸟等传统题材,又深入挖掘聊城运河文化、民俗风情等本土题材,赋予传统题材新的时代内涵;三是文化精神的坚守与表达,他注重传承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营造”的美学精神,同时通过作品反映当代生活与时代精神,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