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守超,196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传统书画艺术有着天生的亲近,少年时常流连于济南博物馆,对着宋元山水画摹本临习至忘我,笔墨线条的韵律感在他心中早早扎下根,1983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先生,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同时广泛涉猎书法、篆刻,打下了“以书入画”的扎实功底,毕业后,他没有止步于对传统的模仿,而是以“师古人更要师造化”为信条,多次深入黄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写生,在山川云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今的李守超,不仅是当代中国画坛备受瞩目的山水画家,更是集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于一身的艺术践行者,其作品既有传统笔墨的沉雄厚重,又透着当代审美的鲜活气息,被誉为“新文人山水”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守超的艺术之路,始终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中前行,他的早期创作深受北宋山水影响,尤其推崇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与郭熙《早春图》的灵动,注重山石结构的严谨与笔墨的皴擦层次,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泰山松云图》《齐鲁青未了》,多以全景式构图,用浓墨皴出山石的肌理,再以淡墨渲染云雾,画面气势恢宏,传统功力显露无疑,他并未止步于此,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关注,他开始尝试将色彩构成与平面意识融入山水画,打破传统水墨“以墨为主”的局限,这一转变在《黄山印象》系列中尤为明显:他以青绿设骨为基础,辅以朱砂、石青等矿物色,用抽象的色块表现云海的流动,山石的轮廓则被简化为富有节奏感的线条,既保留了黄山“奇松、怪石、云海”的视觉特征,又赋予画面强烈的当代视觉冲击力,这种“传统笔墨+现代色彩”的探索,让他的作品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
进入21世纪,李守超的艺术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写意与写实共生、具象与意象交融”的独特面貌,他提出“山水画要‘写心’更要‘写境’”,主张画家既要深入自然观察,更要以主观情感提炼自然之美,这一理念在他的代表作《黄河魂》中得到了完美诠释:画面以黄河的“曲”与“劲”为主线,近景用粗犷的斧劈皴表现河岸岩石的嶙峋,中景以飞白的线条勾勒波涛的汹涌,远景则用淡墨晕染出远山的朦胧,整体色调以赭石、花青为主,间或以朱砂点染出河滩的秋色,既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又暗合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诗意,而《江南烟雨》系列则转向细腻温婉的风格,他用淡墨层层积染表现江南水乡的朦胧美,以湿笔勾勒出柳枝、屋檐的柔美轮廓,色彩上以花青、藤黄为主调,间或点缀粉荷、白墙,画面如诗如梦,充满了文人画的雅致气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恰恰体现了他对“山水之境”的多元理解——北方的雄浑与江南的婉约,都是他艺术表达的载体,核心在于“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主观抒情。
作为艺术家,李守超从未忘记“传承”的使命,他现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深耕教学一线三十余年,培养了大量青年画家,他常对学生说:“传统不是包袱,而是根脉;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教学实践中,他倡导“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要求学生先精临宋元经典,掌握笔墨法度;再深入写生,将传统技法转化为对自然的表现力;最后在写生基础上进行创作,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他的课堂既有对《芥子园画谱》的细致解读,也有对当代艺术现象的热烈讨论,鼓励学生在传承中寻找突破,他还致力于理论研究,著有《山水画笔墨当随时代》《写意山水的意境营造》等专著,系统梳理了传统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并结合自身创作经验,探讨了当代山水画的创新路径,为画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李守超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国际美术双年展,并荣获“中国美术奖·金奖”“泰山文艺奖”等重要奖项,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如2018年“山水清音——李守超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发观者对当代山水画的深度思考;2022年“齐鲁文脉——李守超山水画巡展”先后在巴黎、东京展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当代魅力。
李守超艺术创作分期与风格特点
时期 | 时间跨度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探索期 | 1983-1999年 | 深研传统,以北宋山水为根基,注重笔墨皴擦与全景构图,风格沉雄厚重 | 《泰山松云图》《齐鲁青未了》 |
中期转型期 | 2000-2010年 | 融入西方现代艺术元素,尝试色彩构成与平面意识,打破水墨局限,风格多元探索 | 《黄山印象》《太行秋色》 |
后期成熟期 | 2011年至今 | 写意与写实共生,强调“写心写境”,既有北方的雄浑,也有江南的婉约,风格趋于圆融 | 《黄河魂》《江南烟雨》 |
相关问答FAQs
Q1:李守超的山水画如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A1:李守超的传统与现代结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笔墨根基,他坚守传统山水画的“以书入画”原则,中锋用笔、侧锋皴擦等技法娴熟,保留了传统笔墨的韵味;二是色彩运用,他在传统水墨基础上融入矿物色、水彩等材料,以色块、色晕表现光影与情绪,打破传统山水“水墨为上”的单一性;三是意境表达,他既注重山川自然的具象特征,又通过主观提炼与情感注入,赋予画面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如《黄河魂》中既是对黄河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实现了传统题材与当代情感的统一。
Q2:李守超在艺术教育中强调“技道并重”,具体如何实践?
A2:李守超的“技道并重”体现在教学中的“双轨并行”,在“技”的层面,他要求学生通过临摹掌握笔墨、构图等技法,如每日坚持“一笔书”练习,强化线条的掌控力;通过写生训练,将传统技法转化为对自然的观察与表现,如教学生用“积墨法”表现山石的层次感,在“道”的层面,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开设“中国山水画美学”课程,引导学生研读《林泉高致》《画语录》等经典,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自然与人文中汲取创作灵感,避免“为技法而技法”,他认为,技法是基础,而“道”是灵魂,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