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画家翔云,本名张翔云,1975年生于济南,自幼浸润于泉城的山泉湖河之间,其艺术创作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以笔墨为媒介,将济南的自然意趣与人文精神熔铸于丹青画卷,他幼承家学,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家中常备笔墨纸砚,翔云耳濡目染,少年时便以《芥子园画谱》为范,临摹不辍,尤爱山水画中的松石云水,18岁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梁文博等先生,系统研习传统笔墨技法,兼修书法与诗词,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翔云的艺术风格以“写意”为魂,兼具北派山水的雄浑与南派山水的秀润,尤擅将济南独特的地域风貌融入传统笔墨范式,他笔下的泉城,既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温婉,也有“齐烟九点”的苍茫,其代表作《泉城烟雨图》以墨色晕染出雨雾朦胧中的趵突泉,三股泉水以留白勾勒,辅以岸边垂柳的淡绿点染,将济南“泉甲天下”的灵动与湿润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岱岳朝晖》则以泰山为题材,采用高远构图,山石以斧劈皴表现刚毅,云海用泼墨法渲染流动,朝阳处的赭石与石青相映,既显泰山的雄伟,又传递出齐鲁大地的磅礴之气,在技法上,他讲究“墨分五色”,善用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山石的肌理与云气的流动,线条则刚柔相济,既有书法的笔意,又有绘画的灵动,形成了“清雅中见厚重,灵动中含骨力”的个人风貌。
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南人,翔云对家乡的山水草木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创作始终以“写生”为根基,每年都会深入济南周边的山区、泉畔、湿地写生,记录四季更迭中的自然变化,他曾坦言:“济南的泉是有灵性的,泰山的石是有风骨的,黄河的水是有力量的,这些都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为了捕捉泉水的动态,他常在黑虎泉边一坐半日,观察泉水喷涌时的水花与水声,将听觉与视觉的感受融入笔墨,使画面不仅可观,更可感,近年来,他将目光投向济南的城市变迁,创作了《老城记忆》系列作品,以鹊山华不注为背景,融入曲水亭街、芙蓉街等老城元素,用传统笔墨勾勒现代建筑,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展现了城市的活力,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有机融合。
翔云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他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作为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济南画院专业画家,他经常参与“书画进校园”“泉城文化讲堂”等活动,向青少年传授传统绘画技艺;他多次组织画家赴泰山、曲阜等地写生,以画笔为媒介,向外界展示齐鲁文化的魅力,其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作品展,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翔云山水画集》《泉城写生技法解析》等专著,成为齐鲁画坛中青年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为翔云部分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简表:
作品名称 | 创作主题 | 艺术特色 |
---|---|---|
《泉城烟雨图》 | 济南趵突泉雨景 | 以墨色晕染雨雾,留白表现泉水,垂柳淡绿点染,体现泉城湿润灵动之美。 |
《岱岳朝晖》 | 泰山日出 | 高远构图,斧劈皴显山石刚毅,泼墨云海流动,赭石石青相映,传递泰山磅礴之气。 |
《黄河故道》 | 黄河下游湿地生态 | 水墨结合淡彩,线条表现芦苇摇曳,墨色渲染河水流淌,展现黄河的苍茫与生命力。 |
《老城记忆》 | 济南老城风貌与现代变迁 | 传统笔墨勾勒现代建筑,鹊山华不注为背景,融合历史厚重感与城市活力。 |
相关问答FAQs
Q1:翔云的绘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
A1:翔云的绘画风格形成是传统师承、地域文化滋养与个人艺术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道路上,他深受山东艺术学院老师张志民“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影响,注重传统技法的研习与当代审美的融合;祖父的书法启蒙让他对线条的韵律有深刻理解,其作品中书法用笔的痕迹尤为明显,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明清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以及济南本土的泉文化、泰山文化,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清雅厚重、灵动苍茫”的个人风格。
Q2:翔云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他如何看待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A2:翔云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在创作中,他一方面坚守传统笔墨的精髓,如“墨分五色”“皴擦点染”等技法,确保作品的文化底蕴;他积极融入当代生活元素,如将济南的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主题引入山水画,尝试用传统笔墨表现现代审美,对于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他主张“守正创新”,既要避免对传统的盲目复古,也要防止为创新而创新失去文化根脉,认为当代山水画应扎根生活、反映时代,在传承中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