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简称“2017书法国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作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国家级最高展览,国展始终被视为书法创作的“风向标”与“试金石”,2017年的这一届不仅延续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评审理念,更在时代语境下呈现出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深度融合的新面貌,成为观察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的重要切片。
展览基本情况与时代背景
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自1980年创办以来,每四年举办一届,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从最初的行业内部交流平台,成长为涵盖创作、研究、教育、传播的综合性文化工程,2017年的第十二届国展,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社会共识,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传承与创新被赋予了更厚重的时代使命,展览以“传承经典、聚焦创作、服务人民”为宗旨,旨在展现当代书法家对传统的深度理解与对时代的艺术回应,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展览于2017年9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随后巡展于上海、西安、广州等地,吸引了全国数十万观众参观,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振濂在开幕式上表示:“国展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书法家精神世界的对话,要通过笔墨语言传递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时代气象。”
展览规模与投稿数据:参与广度与创新活力
2017年国展的投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投稿作品53263件,其中书法作品50679件,篆刻作品2584件,相比往届投稿量增长约15%,覆盖了老、中、青三代书法家,尤其是青年作者(45岁以下)占比超过70%,反映出书法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的蓬勃生机。
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级评审,最终评选出入选作品897件,其中书法作品843件,篆刻作品54件,另设“全国奖”30件(书法28件、篆刻2件),为直观呈现展览数据,可参考下表:
项目 | 数据 | 占比/备注 |
---|---|---|
投稿总数 | 53263件 | 较上届增长15%,创历史新高 |
书法投稿 | 50679件 | 占95.2% |
篆刻投稿 | 2584件 | 占4.8% |
入选总数 | 897件 | 入选率约1.68% |
青年作者占比 | 70%以上 | 45岁以下作者为主力军 |
全国奖数量 | 30件 | 书法28件、篆刻2件 |
作品特点与风格分析:传统根脉与当代表达
2017年国展的作品呈现出“守正出新、多元共生”的鲜明特征,既强调对传统经典的深度挖掘,又鼓励在形式、内容、技法上的创新探索,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分析:
书体全面覆盖,经典传承扎实
入选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且各书体均展现出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与深耕,篆书作品以甲骨文、金文、秦汉篆为根基,如入选作品《甲骨文文选》取法殷商卜辞,线条遒劲古朴,章法错落有致;隶书作品则突破了“汉碑一家”的局限,既有《张迁碑》的雄浑,也有《曹全碑》的秀逸,如《隶书千字文》融合汉简笔意,灵动而不失法度;楷书以唐楷为基础,融入魏碑、墓志的方笔与拙趣,如楷书《道德经》结字严谨,用笔刚健,展现出“楷法无欺”的传统功力;行草书作品数量最多,风格也最为丰富,既有王羲之、赵孟頫的典雅流美,也有黄庭坚、王铎的奇崛跌宕,如行书《赤壁赋》融合“二王”与宋意,笔势连绵而气韵贯通。
形式创新活跃,视觉语言丰富
相较于往届,2017年国展在作品形式上突破单一,更注重“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创作理念,不少作者尝试将传统书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如采用拼接、染色、做旧等手法处理纸张,或以册页、手卷、条幅、中堂等多种形制呈现内容;在章法布局上,出现“正文+题跋”“边款+图案”等复合式结构,增强作品的空间层次感;篆刻作品除传统石印外,还有部分作者尝试陶印、铜印等材质,边款雕刻融入绘画元素,拓展了篆刻的艺术边界。
内容紧扣时代,人文精神凸显
展览强调“艺文兼备”,要求作品内容健康向上,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入选作品多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道德经》《赤壁赋》等,也有部分作者书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摘编或反映新时代风貌的自作诗文,如《精准扶贫赋》《新时代赋》等,将书法艺术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传递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自觉。
青年作者崛起,地域特色鲜明
青年作者成为本届国展的“生力军”,其作品既保留传统根基,又充满创新活力,如90后作者的小楷作品《心经》,取法钟王小楷,用笔细腻,结字灵动,展现出扎实的传统功底;部分青年作者尝试“碑帖融合”,将汉碑的方笔与行草的使转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个人风格,展览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江南书风以“秀逸婉约”见长,北方书风以“雄浑朴拙”为宗,岭南书风则融合金石与写意,形成“兼容并蓄”的面貌。
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书法文化的当代传播
2017年国展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盛会,更是推动书法文化普及与传承的重要契机,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特别举办“国展论坛”“书法创作公益讲座”等活动,邀请名家解析创作理念,吸引大批书法爱好者参与;同步推出的“国展数字展厅”,通过线上平台展示入选作品,覆盖观众超千万人次,打破了地域限制;展览结束后,中国书协组织“国展作品全国巡展”,深入基层、高校,让书法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从历史维度看,2017年国展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创作成果的一次归纳,也为新时代书法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证明了书法艺术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关注、对时代的回应,更离不开一代代书法人的坚守与探索。
相关问答FAQs
Q1:参加国展投稿需要注意哪些核心要点?
A1:国展投稿需把握“传统、创新、内容、规范”四大要点,传统上,需扎实掌握至少一种书体的笔法、结字、章法,取法经典,避免“野狐禅”;创新上,可在形式、技法、内容融合上适度探索,但需以“不违传统”为前提;内容上,应选择健康向上、有文化内涵的文辞,避免错别字、繁简混用;规范上,需严格遵守投稿要求(如尺寸、材质、信息填写等),作品需完整呈现创作构思,避免过度拼接做旧掩盖笔墨本质,建议多关注国展评审细则,注重“艺文兼备”,提升作品的文化附加值。
Q2:2017年国展与往届相比,在评审机制上有哪些新变化?
A2:2017年国展在评审机制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科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强化“审读环节”,增加文字审读专家团队,对作品内容、文字规范进行严格审查,杜绝错别字、内容低俗等问题;二是优化“评审流程”,采用“初评匿名复评”“交叉评审”等方式,减少主观因素干扰,对争议作品进行“复议终审”;三是突出“导向性”,明确“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评审标准,对融合时代精神、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作品给予倾斜,引导书法创作回归“文以载道”的本质,这些变化有效提升了评审的专业性与公信力,为后续国展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