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艺术实践者——他们或许没有受过系统的学院派训练,却用最质朴的笔触描绘着熟悉的乡土;他们或许白天是田间劳作的农人,夜晚却执起笔墨,在宣纸或旧报纸上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被称作“村人书画家”,是乡村文化的鲜活载体,是乡土记忆的忠实记录者,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村人书画家的“根”深扎在泥土里,他们的身份首先是农民,春耕秋收、养鸡喂鸭是生活的日常,这种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始终围绕“乡土”展开,他们的画笔下,很少出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更多的是金黄的麦浪、翠绿的竹林、屋后的老槐树、村头的小石桥,或是赶集归来的乡亲、喂鸡的大娘、田间休憩的老农,这些题材或许在专业艺术家看来“不够高雅”,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温度,比如河南某村的李老汉,一辈子种地,退休后开始学画,他画的《麦收时节》里,没有复杂的构图,几台拖拉机、几个弯腰割麦的农民、一望无际的金黄,却让每个有过乡村经历的人都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艰辛,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正是村人书画家的独特魅力——他们不刻意追求技法,却用真诚打动了观者。
他们的创作源泉,不仅来自眼前的景物,更来自乡村的文化基因,节气、民俗、传说、老物件,都是他们取之不尽的素材,陕北乡村的张大妈,擅长剪纸和书法,她会在春节时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春联,窗花上剪出“老鼠娶亲”“连年有余”的故事;江南水乡的陈老师,退休后回到老家,用画笔记录古镇的“水乡社戏”“龙舟竞渡”,他的画里,乌篷船、油纸伞、蓝印花布,都是对江南文化的深情回望,这些作品或许没有市场化的标签,却承载着一个村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是比文字更鲜活的“乡村志”。
村人书画家的创作方式,往往带着“就地取材”的智慧,他们没有专业的画室,可能就在堂屋的方桌上、灶台边的矮凳上铺开纸张;颜料不够,就用锅底灰调墨、用紫甘蓝汁做色;笔坏了,就用竹枝、毛笔头自己绑,这种“简陋”并非局限,反而催生了独特的艺术趣味——比如用粗糙的麻纸作画,纹理自然,更显山野之气;用手指蘸墨点染,形成的“指画”质朴天真,充满童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作从不被功利束缚:画好了送给邻里,写好春联贴在自家门口,甚至为村里的祠堂画壁画、为老屋画装饰画,这种“为生活而创作”的态度,让艺术回归了最本真的功能——表达情感、装点生活、凝聚人心。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村人书画家的价值愈发凸显,他们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用书画守护着渐行渐远的乡土记忆;他们是乡村美育的“轻骑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民的审美情趣;他们更是乡村文旅的“新名片”,许多地方通过举办“村人书画展”、打造“书画村”,吸引了城市游客,让乡村文化“活”了起来、“走”出去,比如浙江某村,几位老农民的画作被游客发到网上,引发关注后,村里成立了“乡土书画社”,带动了民宿、农产品销售,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村人书画家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缺乏专业指导,创作容易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市场化程度低,优秀作品难以被更多人看见,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艺术家开始关注他们:有的组织书画下乡培训,有的为他们举办展览,有的帮助他们建立线上展示平台,这些支持,让村人书画家们更加坚定了创作的信心——他们知道,自己笔下的乡土,不仅是回忆,更是未来。
对比维度 | 村人书画家 | 职业书画家 |
---|---|---|
身份背景 | 以农民为主,业余创作 | 专业院校毕业,职业创作 |
创作动机 | 抒发情感、记录生活、服务乡众 | 艺术探索、市场认可、展览表达 |
艺术风格 | 质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 技法讲究、风格多元、追求创新 |
社会功能 | 文化传承、乡村凝聚、美育普及 | 艺术市场引领、文化符号塑造 |
相关问答FAQs
Q1:村人书画家的作品如何体现“乡土性”?
A:村人书画家的“乡土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题材选择,他们笔下的内容均来自乡村生活,如农田、牲畜、民俗活动、邻里故事,是真实乡村生活的“缩影”;二是情感表达,他们对土地、乡亲、传统习俗有深厚情感,作品里融入了朴素的乡愁与生活感悟,而非抽象的概念;三是艺术语言,他们常使用农民熟悉的符号(如麦穗、谷仓、老农具)和简练的技法,不刻意追求“高大上”,而是以“接地气”的方式传递乡土之美,这种“乡土性”让作品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情感纽带。
Q2:村人书画家如何平衡创作与农耕生活?
A:村人书画家的创作本质上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通常利用农闲时间(如冬季、雨季)进行创作,白天劳作时,他们会观察生活细节——比如春天的麦苗如何返青,秋天的柿子如何挂满枝头,这些观察成为创作的“素材库”;夜晚或闲暇时,他们便铺开纸、拿起笔,将白天的所见所感转化为作品,许多村人书画家还将创作融入农耕生活:比如画“节气图”指导农时,写“丰收联”庆祝收成,甚至用书画记录农具改良、作物新品种等新变化,对他们而言,创作与农耕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农耕生活带来创作灵感,创作则为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