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书法家,本名李砚白,当代书法界以“自然意象入书”为旗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渤海之滨,自幼观潮听浪,将海浪的灵动、磅礴与书法的笔墨、章法相融合,开创了独具辨识度的“浪书”风格,被业界誉为“以笔为桨,以墨为海的书写者”,李砚白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书法的程式化表达,让文字在宣纸上呈现出“浪花飞溅、波涛奔涌”的动态生命力,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独特艺术符号。
在李砚白的书法世界里,“白浪”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艺术精神的化身,他的笔法以“浪笔”为核心,将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与隶书的厚重熔于一炉:起笔如浪初生,轻盈蓄势;行笔似浪涌奔流,提按转折间暗藏潮汐的节奏;收笔若浪退滩平,余韵悠长,他书写“海”字时,三点水以“浪花点”呈现,左点如浪花初绽,中点似浪峰叠起,右点如浪花飞溅,连带的一横则如波涛连绵,整个字既有“无风三尺浪”的动态,又有“大海包容”的沉静,墨法上,他善用“五色墨”——浓墨如深潭沉静,淡墨如浪花轻泛,枯笔似浪花拍岸的飞沫,湿笔如潮水漫滩的润泽,焦墨则如礁石屹立,通过墨色浓淡干湿的交替,让单一墨色产生“浪有层次,海有深浅”的视觉层次,章法布局上,他打破传统“字字独立、行行分明”的规则,以“浪势”贯穿全篇:字与字之间如浪花相逐,疏密有致;行与行之间似波涛呼应,错落起伏,整体如海浪奔涌,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和,形成“动中求静,静中寓动”的独特意境。
李砚白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笔墨技法上,更在于他对书法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他主张“师古不泥古,师心不师迹”,认为书法不应仅是“写好字”,更应“写时代、写自然、写心境”,他的代表作《浪淘沙·北戴河》,将曹操诗句的雄浑与渤海潮水的磅礴结合,通篇如潮水般起伏跌宕,每个字都仿佛在浪尖上跳跃,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而《心经》系列则用“浪书”书写佛教经典,以动写静,以浪喻心,让肃穆的经文在流动的笔触中更显空灵通透,近年来,他创办“白浪书院”,开设“自然书法公益课”,带领学员从观察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山川、云雾、潮汐等意象转化为笔法语言,培养了一批“以自然为师”的青年书法家,他还跨界与舞蹈家合作创作《墨舞浪涌》,将书法表演与舞蹈肢体结合,让墨色在舞者的衣袂间“流淌”,使传统书法以更生动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白浪书法风格核心要素表
维度 | 特点 | 技法示例 | 意境表达 |
---|---|---|---|
笔法 | 浪笔起承,提按如潮 | “点”如浪花飞溅,“横”似波涛连绵 | 动态笔触模拟浪的起伏与力量 |
墨法 | 五色墨韵,浓淡相宜 | 枯笔似浪花飞沫,湿笔如潮水漫滩 | 墨色层次展现海的深浅与变化 |
章法 | 浪势贯穿,疏密呼应 | 字字相逐如浪花,行行错落似波涛 | 整体布局如海浪奔涌,动中求静 |
意境 | 天人合一,心浪相融 | 书写时心境如海,笔随心动 | 自然与人文共鸣,传递生命律动 |
相关问答FAQs
Q1:白浪书法的“浪”与传统书法中的“狂草”有何本质区别?
A1:狂草以情绪宣泄为核心,笔法奔放但多强调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如张旭的“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更侧重“心随情动”;而白浪书法的“浪”是以自然意象为根基,将海浪的形态、节奏、韵律融入笔墨,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笔法既有动态的“浪势”,又有自然的“和谐”,且章法上更注重整体的海浪气势,而非单个字的狂放,简单说,狂草是“情动于中而形于书”,白浪书法是“景融于心而化于笔”。
Q2:初学者如何学习白浪书法的“浪笔”技法?
A2: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夯实传统基础,重点练习行书和草书的笔法,掌握提按、使转、顿挫等基本技巧,尤其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流畅与怀素《自叙帖》的奔放,理解“笔势”的重要性;第二步,观察自然,通过拍摄、写生记录海浪的不同形态——平静时的微波、涌动时的浪峰、拍岸时的飞沫,将“浪”的视觉特征转化为笔法记忆,比如用“侧锋轻扫”模拟浪花飞溅,用“中锋行笔”模拟波涛连绵;第三步,从单字练习入手,先写“水”“浪”“海”等与水相关的字,尝试用“浪笔”表现其动态,再逐步过渡到短句篇章,同时注重墨色变化,多临摹李砚白的作品,体会其“五色墨”的运用节奏,最终在熟练掌握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自然的感悟,形成“心手相合”的“浪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