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这个名字在翡翠收藏界几乎是“专业”与“情怀”的代名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入行至今,他深耕翡翠领域三十余年,既是穿梭于缅甸矿口的“寻玉人”,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翡翠鉴赏的“传播者”,更被誉为“能读懂石头的人”,他常说:“翡翠是有生命的,每一块料子都在等待能懂它的人。”这句话道尽了他与翡翠之间深厚的羁绊。
翡翠,自古便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在《说文解字》中,“玉”被赋予“石之美者”的定义,而翡翠以其温润的质地、丰富的色彩,成为玉石中的翘楚,从清朝乾隆年间的“皇家御用”到如今的“传家之宝”,翡翠承载着“君子比德于玉”的价值观,象征着吉祥、尊贵与坚韧,徐军认为,翡翠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其背后凝结的文化基因,“一块好的翡翠,应该是工艺、文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徐军的鉴赏体系以“种、水、色、工”为核心,但他更强调“气韵”——即翡翠整体给人的视觉与精神感受,为了让更多人理解翡翠的“门道”,他常用“种水”作为入门钥匙,并将其系统化分类(见下表),他常说:“种是翡翠的‘骨’,水是翡翠的‘魂’,色是翡翠的‘衣’,工是翡翠的‘魂灵’,四者缺一不可,但更要看是否协调统一。”在他看来,一块玻璃种满绿翡翠固然珍贵,但一块冰种飘花手镯若设计巧妙、意境悠远,同样能成为收藏佳品。
翡翠种水分类及特点:
| 种水等级 | 特征 | 代表作品示例 |
|----------|------|--------------|
| 玻璃种 | 透明度极高,如玻璃般清亮,质地细腻 | 缅甸老坑玻璃种满绿戒面 |
| 冰种 | 透明度较高,如冰块般通透,可见少量棉絮 | 冰种飘兰花平安扣 |
| 糯种 | 半透明,质地温润如糯米,棉絮较多 | 糯种紫罗兰手镯 |
| 豆种 | 不透明,晶体颗粒较粗,如豆粒 | 豆种绿色平安牌 |
徐军的收藏中,有一块“帝王绿翡翠观音”尤为传奇,2005年,他在缅甸帕敢矿区的一块废料中发现了这块“料中料”——当时原石外层风化严重,裂纹遍布,经验丰富的徐军却透过裂痕看到了内里一抹浓郁的翠绿,他赌石买下,请了三位国家级玉雕大师耗时三年,将一块仅重800克的原料雕成高18厘米的观音像,观音衣袂飘飘,眉目低垂,翠色均匀且莹光四射,如今已成为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收藏翡翠就像谈恋爱,要靠直觉,更要靠坚持。”徐军笑着说。
除了个人收藏,徐军更致力于翡翠文化的普及,他出版《翡翠鉴赏与收藏指南》一书,用通俗语言解读专业知识;在各大高校开设“翡翠与传统文化”讲座,让年轻人感受玉文化的魅力;还牵头成立“翡翠文化传承基金”,扶持年轻玉雕师。“我希望让翡翠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能走进千家万户的‘文化载体’。”他说。
三十余载与翡翠相伴,徐军早已将这份热爱融入血脉,在他眼中,每一块翡翠都是时间的礼物,而他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读懂这份礼物中的文化密码与自然之美。
FAQs
问:徐军认为普通人收藏翡翠时最容易忽略的要点是什么?
答:徐军认为普通人最容易忽略“工艺与意境的结合”,很多人只关注种水色,却忽略了雕刻师的巧思,比如一块料子有天然“棉絮”,若雕刻师能将其设计成“云海”或“雪花”,反而能化瑕为瑜,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是翡翠的“二次生命”,好的工艺能让翡翠的价值倍增。
问:对于刚入门的翡翠爱好者,徐军建议如何学习鉴赏?
答:徐军建议从“多看、多问、少买”开始,多看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正规商场的展品,建立对翡翠“好”的直观认知;多向有经验的行家请教,了解市场行情和鉴别知识;在没有足够把握时,避免冲动购买,可以先从小件、中档翡翠入手,积累经验,再逐步接触高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