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义耕(1895-1968),字耕之,号墨农,浙江绍兴人,近现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其书法植根传统,博采众长,楷书端庄雄浑,行书洒脱流畅,草书奔放自如,形成了兼具金石气与书卷意的独特风貌,被誉为“融碑帖于一炉”的践行者。
谢义耕的书法艺术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早年师从晚清书法家沈尹默,深得帖学精髓,后潜心研究碑学,广泛临摹《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北魏经典,将碑的雄强、拙朴与帖的秀美、灵动巧妙融合,他的楷书取法欧阳询《九成宫》的险劲与颜真卿《多宝塔碑》的宽博,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见,起笔多逆锋藏锋,收笔或顿挫或出锋,既见法度之严谨,又显笔意之生动;结体中宫紧敛而外展疏朗,笔画间穿插避让,于平正中见险绝,被誉为“楷书典范”,其行书则深受王羲之《兰亭序》影响,笔势连贯,牵丝映带自然,字形大小错落,欹正相生,如行云流水,既有帖学的雅逸,又含碑学的骨力,呈现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效果,草书方面,他怀素《自叙帖》的狂放与孙过庭《书谱》的规整相结合,线条圆劲流畅,使转如环,枯湿浓淡变化丰富,章法上随形布势,虚实相生,整体气势奔放而不失法度,张力十足。
作为教育家,谢义耕长期执教于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培养了沙孟海、陆维钊等一批书法名家,他主张“学书先立品,品正则笔正”,强调书法创作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字外功夫的积累,其书法理论著作《书法浅说》《临池管见》等,系统阐述了“碑帖融合”的创作理念,提出“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学书路径,对近现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曾入选“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成为研究近现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以下为谢义耕书法风格特点简表:
字体类别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点 | 章法特点 |
---|---|---|---|
楷书 | 方圆兼备,藏露互见,起收笔分明 | 中宫紧敛,外展疏朗,险劲与宽博结合 | 字距匀称,行气贯通,严谨而灵动 |
行书 | 提按分明,牵丝映带,笔势连贯 | 大小错落,欹正相生,疏密有致 | 行距疏朗,气脉畅通,节奏明快 |
草书 | 使转如环,枯湿浓淡变化丰富 | 连绵而结构清晰,奇正相生 | 随形布势,虚实相生,气势奔放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谢义耕书法的“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谢义耕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用笔上,将碑的方笔、折笔与帖的圆笔、转笔结合,既有碑的骨力与苍茫感,又有帖的韵致与秀美;二是结体上,融合碑的方正雄浑与帖的欹侧多姿,既稳重大气,又生动活泼;三是气韵上,既有碑的金石气、质朴感,又有帖的书卷气、雅逸味,形成了刚柔相济、古雅新变的独特风格,突破了晚清以来碑帖对立的局限。
问题2:初学者学习谢义耕书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解答:初学者学习谢义耕书法,首先应夯实楷书基础,从其楷书入手,掌握方圆兼备的用笔与中宫紧敛的结体,打好“法度”根基;其次可临习其行书,体会笔势连贯与节奏变化,理解“碑帖融合”的笔意;同时需避免盲目追求风格,先以“形似”为目标,通过反复临摹掌握其规律,再逐步融入个人情感,追求“神似”;还需注重字外修养,结合其理论著作学习,提升对书法艺术的整体认知,避免陷入“为书而书”的误区。